今天起,上海市政府15个部门信息公开——“透明政府”为百姓透明 你是不是也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家门前要建什么工程了,街坊邻里传得沸沸扬扬,可就是没有地方了解“正道消息”;有意见建议要向政府部门表达,却先要托人找关系才搞得清方向;政府规章一个一个出台,但百姓始终不能把涉及自身利益的文件拿到手仔细琢磨……在上海,这些现象将成为历史定格。 工作围着老百姓转 新一届上海市政府成立伊始,提出了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目标,其根本出发点是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手中的权力真正为人民谋利益。在中共上海市委的直接部署下,在广泛听取并采纳市人大、市政协以及各方建议意见后,韩正市长于今年1月20日签发了上海市人民政府第19号令,决定从今年5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透明政府”计划,成为新一届上海市政府“自我加压、自我革命”的切入点。 有人形象地说,“透明政府”既不“朝南坐”也不“朝北坐”,而是“朝老百姓坐”。 今年3月中旬,一位市民通过“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市长之窗”发电子邮件给韩正市长,认为依据《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政府部门应最大限度地公开信息,建议全市各职能部门和区县政府每月月底前向市民公布下个月领导接待日的详细信息,如哪位领导到场、具体接待时间及接待人数等,以便群众了解情况,有所选择。韩正市长阅后批示:此建议很好,且可操作,请办公厅予以推动。从今天起,此建议已成为各职能部门和区县政府的一项日常工作,相关信息在门户网站上公告。 其实,政府能否主动变得“透明”,就看工作是围着老百姓转,还是围着自己转;是围着服务、责任、法治转,还是围着权力转。主动打造“透明政府”,对于政府意味着工作流程、工作内容被置于公众监督之下,政府的行政权力从源头上受到严格制约,该是政府的权力要用好用全,不是政府的权力就要彻底放弃,让不规范的东西没有藏身之地。 韩正市长在今年4月23日的市政府全体会议上言辞中肯:“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自我加压、自我革命,会对现有的政府管理理念带来冲击,会对长期习惯的政府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带来冲击,也会对现有的利益格局带来冲击。”而这场意义深远的“革命”,改变的是政府,最终受益的是市民百姓。 “三公”部门率先“透明” 什么是老百姓最想知道的,就是老百姓应该知道的;什么是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就是应该由他们参与决定的……这些是政府信息的要害,也是考验政府是否“真透明”的标准。 从今天起,15个市政府部门被摆到政府信息公开的重点位置,成为信息公开起步阶段的突破口,这些市级机关的工作涉及百姓生活、城市发展和投资环境,被称作“三公”部门——公权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 如规划,以往带有神秘色彩,往往是推土机到了家门前,老百姓才知道家门前要建什么。由于公权集中,也造成一些办事人员手握大权玩“猫腻”,比如引发众多住宅规划旷日持久的纠纷。 现在,城市各级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充分听取专家和市民意见,编制完成要及时上网公布;重要地区的规划方案要公开征集并由专家和市民投票发表意见。市规划局首批公布55份规划文件,市民百姓可以通过规划网站查看自家区域的规划,查阅规划项目的审批结果,甚至可以在网站上放大查阅住宅小区规划图。市规划局正着手普查全市4079个街坊,并将普查资料上网公示。 再如看病、吃药、上学、就业……这些事人人要办,也人人头疼,往往托关系还不能“搞定”。政府信息公开后,医疗机构信息、收费标准、事故处理程序,教育收费、招生信息、学校资质,就业政策、工作岗位、开业辅导……一查便能心中有数。 信息公开中的小插曲 今天起重点实行信息公开的市级机关共有15个,但是原先的名单上是14个。这当中还有一个小插曲—— 重点实行信息公开的市级机关名单上报后,韩正市长在名单中加上了“市政局”,14变成了15。 市政行业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今天修路、明天挖路,今天这里开工了、明天那里又开工了,大白天路占着,施工人员却没看见几个。如果工程项目信息及时公开,就能让市民早知情、早监督、早得益。 越是与百姓切身利益贴近的部门,越是要及时依法发布信息;公权力越是集中的部门,越是要率先公开透明。按照“透明政府”计划,到今年年底,上海各级政府部门都将依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全面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本报记者杨俊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