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一天,东海某海域,一艘潜艇突发故障,警报骤起。紧急关头,官兵轻点“新装备技术管理专家系统”软件,故障情况、排除方法一目了然。不到10 分钟,故障顺利排除,潜艇重新踏上征程。 有了这套软件,如同拥有几十个专家伴随官兵潜航,大大提高了潜艇实时维修能力。这一软件的领衔攻关者,就是东海舰队某潜艇支队装备部长徐建卯。几年来,他带领官兵依托信息化建设提高装备保障能力,使新型潜艇实现了从依赖工厂保障到部队独立保障,从近海保障到跨海区远程保障,从岸港保障到潜航状态保障的跨越。他本人先后被评为“海军十大杰出青年”、“海军青年精武建功成才之星”,两次荣立二等功。 1 1999年8月,刚满34岁的徐建卯走上了支队装备部长的岗位。他调查发现,高技术武器战时维修保障难题重重,传统的维修手段无法满足新装备需要。 “能否研制一套信息化虚拟训练系统,提高新装备保障能力?”徐建卯亲自带领技术骨干跑厂家、科研院所查资料、借图纸,组织技术人员对鱼雷分解部件进行数学建模,经过13个月的艰苦攻关,终于开发出“新型潜艇鱼水雷武器训练系统”。 这套系统,可以用三维动画展示鱼水雷全系统分体结构和各段位的剖面形态、拆卸方法和装配步骤,官兵们可以在网上对武器整体及部件进行虚拟拆卸组装,极大提高了维修保障训练效果。5年前,支队参加上级装备技术比武只拿了1个第三名。去年参赛,官兵们拿了9个第一! “以信息化为牵引,就能实现装备保障能力新跨越。”初战告捷,更加坚定了徐建卯的信念。新型潜艇动力源自动稳压装置技术复杂,科技含量高,但性能不够稳定,成了引发设备连锁故障的隐患。徐建卯从提高信息传感控制设备精度入手,与海军工程大学的教授、博士生一起,带领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反复试验论证,终于攻克难关,在潜艇实装调试中一举成功,并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2 深海,一艘新型潜艇静静游弋。突然,某装备发生一个预想不到的故障,由于官兵缺乏维修资料,只能上浮与基地联络求援,一次潜航训练就此告终。 “未来战争不可能带着大批专家出海打仗,如何在第一时间迅速排除装备故障?”徐建卯瞄准这个难题,提出了研制潜艇远航维修保障智能支持系统的设想。 几年来,他带领保障人员学习潜艇装备构造、工作原理和技术维护,将潜艇所有装备故障出现的症状、原因、排除方法、使用工具等维修要素,以技术管理月报的形式分门别类输入电脑。接着,他在支队装备系统开展了装备自修成果评比与装备安全管理经验交流活动,将各专业装备自修成果进行科学归纳集成,形成数字化的远航保障支援信息库,一套“新装备技术管理专家系统”软件应运而生。 现在,潜艇出海发生故障,这个系统便能按照故障症状找到排除方法,迅速定位指导官兵更换配件。不仅如此,这个系统还可以根据装备运行的各项性能指标,对新装备可能发生的故障、潜艇远航装备保障的重点进行准确预测,做到未雨绸缪,大大提高了装备战时保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去年,该支队新装备自修率由原来不到46%提高到80%以上,没有出现一起误操作和装备事故险情。 3 徐建卯走上装备部长岗位后发现,随着新装备陆续列装,支队担任装备保障维修骨干的士官信息化知识水平跟不上,承担高新技术装备维修勉为其难。在他的建议下,装备部设立了“高素质人才库”,着力培养适应新装备维修保障需要的骨干人才。他们把电子、机械、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列入训练内容,组织官兵每周学习,雷打不动。几年来,一批高素质的士官群体迅速崛起,由士官领衔和参与研制的4种新装置喜获成功,6项技术革新成果获奖。去年底,支队“高素质人才库”评选揭晓,入选者除了15名具有硕士学位或本科学历的科技干部外,还有6名士官。 部队驻地偏僻,远离城市,技术干部引进难,稳定更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徐建卯的建议下,党委提出“学业留人、事业留人”,并与海军工程大学联手,为技术干部办起了在职研究生班。2002年,装备部有12名技术干部报考,一下就考取了9名。装备部技术干部中有一群年轻的“电脑迷”,去年徐建卯把开发某维修保障系统的重担交给他们。这群年轻人热情倍增,查资料、编程序、搞会战。半年后,系统软件初具规模。 近3年,这个支队的“高素质人才库”不断发展壮大,培养出2名新装备高级工程师,5人获海军三类优秀科技干部特殊岗位津贴奖,完成技术革新20多项。 (余子富 特约记者吴瑞虎 记者钱晓虎)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