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军先于盟军占领柏林? | 子 锦 二战后期,当穷途末路而又穷凶极恶的德国法西斯军队面临两线作战的不利战略态势时,对于反法西斯盟军来说,基于东西对进的有利战略态势,如何搞好后期战略协调,为打败德国法西斯军队的总体战略服务,就成为重要的问题。历史是这样书写的:作为抗击德军的主力,苏联军队先于西方盟军成功占领了德国首都柏林。对于军事研究者而言,了解里面一些鲜为人知的缘由,必然会对思维有一定的启示。 当苏军前出到奥得河——尼斯河一线和西线盟军攻入德国本土以后,希特勒德国的败亡几成定局,毫无疑问,如何攻克柏林已提到联盟各国的议事日程上。这时,苏军占据了进攻柏林的有利地位,加紧进行进攻的准备,而盟军却在攻占柏林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此前得到消息说,由于柏林受到苏军严重威胁,德国政府已准备撤出柏林,政府机关迁至南德山区的可能性极大,并且狂热的党卫军、盖世太保以及忠于希特勒的分子将集结在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地区包括阿尔卑斯山、奥得河西部和意大利北部山区,重新组织力量顽抗。如果是这样的情况,柏林作为“地理目标”的军事意义就大大下降了。盟军情报人员还指出,纳粹分子一旦占领上述山区,便可利用有利地形和新发明的“秘密武器”进行坚守,构筑地下设施以制造军火和储备大量粮食,训练大批青年组织地下军,进行游击战,这样就可以把战争坚持下去,甚至可能“光复”整个德国。艾森豪威尔认为,如果德国的这一阴谋得逞,就会使盟军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这不仅意味着盟军将付出更大的代价,而且对于达到军事上迅速取胜、尽快结束战争的战略目的极为不利。因此,盟军在德国中部地区及早前出到易北河与苏军会师十分重要。这一方面可以切断德国政府南撤的道路,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德军分割成南北两大部分,使之失去相互联系,有利于粉碎德国继续拖延战争的企图。 事实上,联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基于此情况的军事计划遭到了英国人的反对。出于对红色共产主义的恐惧,英国政界和军界要员强调抢先占领柏林,因而对统帅部的战略计划提出了疑问。因为按照艾森豪威尔的计划,在战术上,要把起先以柏林作为主要进攻方向改为通过莱比锡到德累斯顿方向,并且抽调走了美第9集团军,使21集团军群战线拉长而失去进攻力量,这就排除了英美联军进入柏林的可能。 高超的统帅自有其非同寻常的战略眼光。艾森豪威尔在阐述自己的作战思想时指出:“鲁尔之后的进攻目标当然是柏林。柏林作为德国残余力量的象征,在政治上和心理上是很重要的。然而,我认为,柏林不是西方盟军部队合乎逻辑或最合适的目标。”他认为,从政治上考虑,盟军的军事行动,不能越过美、英、苏三国规定的美、英的界线,应停留在柏林以西200公里公认的易北河分界线上。从军事上考虑,盟军渡过莱茵河以后距柏林尚有600公里之遥,而且有易北河障碍,而苏军距离柏林只有60公里,如果盟军硬是要去抢占柏林,可能会由于苏军先于盟军包围柏林而徒劳无益。另一方面,盟军的后勤供应能力只能勉强满足抢占柏林部队的需要。如果不顾一切去抢占柏林会使其他方向上的盟军因为后勤供应不足而失去进攻能力。不仅如此,美国还要考虑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日作战。因为在对德作战的最后阶段,美国的兵力动员情况很困难,对日作战补充兵员,需要从欧洲战场来解决。因此,在对德国作战的最后阶段,美军十分重视减少作战伤亡的问题,美军担心抢占柏林至少要死亡10万人,从而影响他向太平洋战场机动兵力的数额,在这个意义上,和苏联搞好关系协同对日作战就非常重要。此外,在美国当时的政策中,还有一个要加强对战后意大利的控制问题。为了保住战后管理意大利的有利地位,不让苏联插足亚平宁半岛,美国有意承认苏联对东欧的控制权。更何况,在对德的联军远征军中,英国的军队只占1/4,而美国占到3/4,主力自然是美军,美国的意见终究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于是历史就这样书写了:苏联军队先于英美联军而攻占柏林。 毫无疑问,美国上述这些政略与策略原则,必然要影响它在欧战最后阶段的军事战略。美军不越过易北河,不先于苏军去攻占柏林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曾经有人批评说,美国人不懂得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没有从政治上去考虑军事行动。其实,美国正因为懂得政略决定战略的原则,才决定为维护本国的政治利益而不去进攻柏林的。 (作者单位: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四队 210003)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