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租养活一大批村民
“城中村”聚集了大量的外地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是当地村民的主要生活来源。
海淀区树村地区位于圆明园以北、北五环外,离颐和园和中关村都不远,附近还有几所大学,地理位置优越。正因树村的地理位置好,而房租又便宜,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员。
据了解,有1万多外来人员聚居于此,当地居民与外来人员比例曾一度超过1:10,出租房屋成了当地村民的主要生活来源。
近两年来,随着北京改造城中村和旧村改造工程的开展,树村的一部分村民拆迁后住进了楼房。
“两年后,2500亩绿地覆盖树村大部分土地,村民将住进楼房,告别平房时代。”村委会赵仁义主任给树村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
■居民说法
树村的街巷都较窄,有的小巷仅半米宽,容不下两个人并排行走,一间间小房沿着小巷延伸至小区里。小巷深处或小巷口,多半会坐着一两个五六十岁的村民,一把韭菜断断续续择上两根,或者两人将一盘“车马炮”从早杀到天黑,但更多的则是几个人聚在一起聊天。他们都是树村村民或居民,他们不太愿被称为村民或居民,称他们“房东”肯定能得到热情应答。
当地村民 收取房租是主要生活来源
25日下午2时许,村民王先生坐在家门口与3个房客聊天。“要是没外来人员,我得拿着棍子要饭去。”王先生说。王先生49岁,近几年在老屋子基础上,建了8间小房间出租,每月有1500元左右收入,“我的文化水平不高,也没一技之长,身体也不好,只能靠这点房租维持生活,所以我得感谢外来人。”王先生说。
建了两层楼、有20多间房屋用于出租的村民杨女士也表示,他们一家人主要也是靠房租来维持生计,“我和老伴身体都有病,每月医药费1000多元,要没房租,肯定难支撑。但我们盖了两层楼也花去了10多万。
据了解,村里几乎家家都加建了房屋,房屋的院子均封上了顶。
一村民直言不讳地说,就是为了能拆迁时多算面积、多获得补偿款。也有村民说,外来人口增加,也引起了治安乱、垃圾多、用水用电紧张等问题。
回迁村民 老屋拆迁后搬进小区住楼房
树村里面有个万树园小区,小区里有大片的草地和月季花,门口有保安值勤,住的绝大部分是树村的回迁户,在原来的房子拆迁后,他们搬进小区住进楼房。
村民刘先生说,他是两年前搬到小区里的,对目前生活比较满意,“虽然以前每月有2000多元的房租收入,但居住环境跟现在没法比。
现在,小区里的拆迁户几乎都买了汽车,这在以前,光通过收房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秦大妈对目前的状况则有些不满,她按较低的优惠价格,用拆迁补偿款买了万树园小区内一套70多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居住环境是好了,但剩下的钱也不多了,而且她也失去了原来固定的房租收入。“现在我岁数大了,不能工作,只能坐吃山空。”
树村的居民都知道拆迁的消息,所以家家户户加盖房屋,就是为了将来多拿些补偿费。村民马女士说:“住上楼房是我妈一辈子的梦想呢。”
■部门说法
树村中行走的人,说着天南地北的方言。
村里约有15000名外来人口,人员混杂,导致卫生问题突显:街道上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脏乱不堪。由于外来人员流动性强,带来治安差、管理压力大等各方面的问题,给村子的管理造成许多困难。村委会有关管理人员表示,正因为树村如此混乱的局面,才要加快旧村改造、拆迁建设的速度。
居委会主任 外来人增多加大工作难度
树村居委会主任高甦民说,树村农居混杂,既有村委会又有居委会,居委会管理农转非的居民,村委会管理没有农转非的农民。村里1190户,几年来农转非的有1800多人。因外来人口剧增,使居委会工作难度加大,居委会本已捉襟见肘的经费更是难以为继。
同时,外来人员的剧增加大了计划生育工作量,治安也不稳定。高甦民说,居委会人员入户登记外来人口的工作相当困难,很多外来人员不愿配合登记工作,认为自己是外地人,居委会管不着。
居委会现在与每个房东都签订了协议,房东有责任将租房者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向居委会汇报,居委会得知外来人员生了二胎或非婚生育情况后,尽快与外来人员负责部门核实、联系,由当地相关部门按相关政策处理。
村委会主任 两年过后村民都住进楼房
树村村委会主任赵仁义说,按北京市整体规划,树村所处位置是北京西北地区的通风口,拆迁后整个树村地区建成2500亩绿化隔离带,现在已绿化了1900余亩,种植了23万余棵树木。两年以后,2500亩的绿化带、树林将形成规模。
树村自筹资金建设的万树园回迁小区已建成完工,小区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1到12号楼有400多户入住,均为树村地区的村民。该小区还有10多幢居民楼已建成,正在装修,是为树村其他村民所建。该村还有一大型建筑———万霖广场正在建设中。
“两年后,村民全部都可以住进宽畅明亮的楼房,彻底告别靠种地和收房租的生活,到那时树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赵主任说,为尽快完成这一目标,树村已加快了拆迁建设工作,资金与合作开发单位不成问题。
赵仁义说:“两年后,大片绿化带起来了,村民入住回迁小区了,原来的平房不见了,外来人员所依托的基础没有了,他们自然而然的就离开树村了,多年困扰我们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故事 内蒙古夫妻树村创业10年
35岁的孙江在树村开了一个有20平方米的日用品商店,商品摆放成流行的开架式,孙江的妻子刘敏坐在柜台里。刘敏说,她和丈夫到树村已有10年,10年间北京包括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也渐渐在树村找到了归属感。
刘敏和丈夫是内蒙古集宁市人,1994年,他们双双下岗,“每月50元,吃饭都成了问题。”刘敏和丈夫随后离开集宁,来到北京投奔在树村的姨,开了家三四平方米的小店,开始创业。
“刚开始树村还没这么多外地人,商店不太景气,冬天的晚上,我们铺张凉席就睡在地上。”
1998年,树村建起了菜市场,刘敏和丈夫以年租2万元租下房子,扩大了营业面积,“那两年外地人大量涌入,生意挺好。”
近两年,附近商店越开越多,竞争加剧,商店的营业额迅速下滑,每年收入差不多4万元,全部用在了房租、水电费以及儿子的学费上。“前些年为进货,丈夫买了辆奇瑞轿车,现在生意不好做了,他去跑黑车,每天早出晚归,钱却挣得不多。”今年初,公婆也来到树村,夫妻俩的压力更大了。
公公在路边摆了一个修自行车的摊位,每天收入10多元。
9岁儿子是全家的希望,现在清河五小读书。刘敏认为,北京机会多,儿子挺好学,以后前途广阔。但现在儿子每月要花600多元,她最愁的是,儿子读中学和大学时的费用问题。
■名词解释
乡村型城中村主要是指规划市区范围内四环路至五环路的范围内的农村地区。
这些地区目前还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和农业人口,但在规划上属于规划市区,是城市的生态屏障和绿色空间,对城市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而且,由于这些地区的村庄一般都有较多的空闲房屋,租金也较低,吸引了大量的外地人,例如海淀区东升乡的部分土地,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属于楔形绿地,但由于绿地一直难以实施,该区域的农民多以出租房屋为生,非法建设非常多,无疑给未来绿地实施加大了难度。
■树村小档案
地点:位于海淀区圆明园以北、北五环外的地方,是一个村居混杂的村庄。
常住人口:1190户村民,农转非的有1800多人。
外来人口:大概有15000人。
据了解,由于树村地理位置优越,距颐和园和中关村都不太远,而且房租又便宜,吸引了大量的外地人聚居于村内及周边的地区。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