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昕
本报北京6月29日电
直接对总理负责的部门
“按照现行宪法的规定,审计署作为国务院的组成机构,直接对总理负责。”今天,审计署社保司司长姜洪对记者说,“我们的工作不受任何人干预”。
建国后,我国长达34年没有设立审计机关,直到1983年才设立。在老百姓眼里,这个部门的职责是“查账”。所有的公共资金和公共资产(国有资产),均在其审查之列。
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曾比喻说,“审计就是国家财产的看门狗”。他说,要通过审计维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和有效,告诉老百姓钱是怎样花的。
直属总理领导,独立行使监督权,这两条是这个年轻部门的“尚方宝剑”。
审计报告要不要措辞严厉,内部有过争议
审计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03年6月25日。李金华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2002年度中央财政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报告中,一大批中央部委被公开曝光,被点名批评的有财政部、原国家计委、教育部、民政部、水利部、交通部等,其中,财政部被点名多次。报告在用词上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含糊和温和,而代之以“疏于管理,问题严重”等严厉的字眼。
当天,报告在审计署官方网站上全文公开,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舆论称之为一场“审计风暴”。
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看来,真正的“审计风暴”其实1999年就风起云涌。1999年,也是6月,审计长李金华向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关于1998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审计情况》报告。
据审计署当时在场的工作人员回忆,审计长的报告被掌声打断。这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历史上是很少有的。当时就有媒体援引部分委员的话说,这是“多年来最好的一个审计报告”。
审计署内部,也曾就要不要措辞严厉地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推出完整、全面的审计报告有过争议。有些同志认为这个报告出去可能影响太大了,得罪人太多,还有人认为风险太大。最后,总理表示,只要这些都是事实,必须如实全面地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
审计结果公告就是为了加强监督
在2003年,审计署还紧锣密鼓地推出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从2004年开始,审计署将在审计报告公开的基础上,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最终目标是实现所有重大项目的审计结果都向社会发布公告。
关于防治非典专项资金和社会捐赠款物的审计结果,已经作为2003年第一号审计公告作了正式公布。
审计署负责人介绍说,2002年,朱镕基总理会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审计署审计长,客人当时谈到了美国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情况,朱镕基总理说中国也应该推行这样一个制度。
实施审计公告制度,主要是为了增强政府审计行为的透明度,你审了谁,审得怎么样,审的结果如何,有些什么问题,怎么处理的,这些都应该向社会公告。这样可以使社会各界和广大老百姓都了解审计的情况,而且关注、参与、监督审计结果。
今年6月,审计署连续发布了2004年审计署审计结果第一号、第二号公告,公布了50个县基础教育经费审计调查结果和对全国50个县财政支农资金审计调查结果。
6月23日开出的审计清单则再次在社会上引起强烈震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