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33舰载可折机翼战斗机
Su-33舰载机在1985年5月首飞,在1994年进入了俄国海军服役,在俄罗斯仅有的“库兹涅佐夫”(Kuznetsov)号重型航空母舰上部署24架战斗机。具有短距离起飞能力,在驾驶座舱附近加装一对前置鸭翼改良机动性能。苏-33共有十二个武器挂架,可挂载6吨多的武器负载,除了陆基战机的各式精确制导武器外,苏-33还可携带具有超音速突防能力的KH-31/41反舰导弹,挂载的R-27 EM导弹具有拦截反舰导弹能力。
苏-33舰载战斗机曲折的研制过程在所有现有苏-27系列飞机中,苏-33舰载战斗机的研制和服役过程最曲折。当然,目前苏-33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载战斗机之一。在70年代中期,苏霍伊创造设计局T-10实验机设计成功后,就开始研究海军衍生型,1978年,苏-27K(后被正式命名为苏-33)完成初步设计。前苏联的海军发展战略使重型航空母舰的研制进展缓慢,1983年2月22日,代号1143.5“库兹涅佐夫”号重型航空母舰开始正式建造,1985年12月5日下水。前苏联计划建造三艘重型航空母舰,第二艘“瓦良格”号1985年12月动工,1988年11月下水,后因经费短缺而停建;第三艘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1988年动工兴建后不久就取消计划,后被拆除。因此,舰载机的研制必然也同样缓慢。另一方面,前苏联没有建造大型航空母舰的经验,有众多设计上和技术上的难题需要克服,相对应在舰载机的设计上也必需同步调整设计。例如在飞机起飞方面,美国等国家采用蒸汽弹射器辅助起飞装置,而世界上只至今天,只有美国掌握全面技术,连法国的中型“戴高乐”号核动力航空母舰也采用美国的弹射器。前苏联在这方面一筹莫展,经过反复论证改变思路,采用滑跃式甲板设计,直甲板前部采用了60米长的14度斜坡。苏-27K开始准备采用弹射辅助起飞和拦阻索着舰方式,也根据滑跃式甲板设计重新调整,对飞机的机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强了起落架、制动装置、增加襟翼面积,改装出T10-25试验机。
苏-33舰载战斗机服役过程同样曲折 在进行改装试验机进行研究同时,1984年4月18日,正式开始苏-27K舰载常规起降飞机的研制。T10K-1舰载原型机于1987年8月17日由著名试飞员普加乔夫驾驶实现首飞。1989年11月1日,普加乔夫驾驶T10K-2原型机首次完成航空母舰着舰试验。不久被正式命名为苏-33。但面临正式服役的时候,困难接踵而至,前苏联在1991年解体后产生一系列重大变动,历经数年后,苏-33最终于1998年8月31日进入作战编制。
苏-30系列双座远程战斗机
苏-30是一种双座远程战斗机,在1989年12月首次飞行,在1992年少量进入俄国空军力量服役。主要基于Su-27 UB双座教练机改进,由伊尔库茨克航空制造联合企业(IAPO)制造。
苏-30目前衍生四种外销型号 可以说苏-30系列是一种主要针对外销的机型,基本型苏-30M,出口型为苏-30MK.。目前已经出口到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服役,马来西亚和越南已经定购。根据出口到不同国家进行改进,目前衍生出四种不同型号:中国苏-30MKK型、印度苏-30MKI型,计划出口到马来西亚苏-30MKM型和越南的苏-30MKV型。据称2003年8月应付到印度尼西亚的两架新飞机与中国苏-30MKK型基本相同。
苏-30系列作战性能增强 Su-30M(MK)外挂点增加到12个,能携带8吨武器弹药。除了苏-27原有的武器种类外,能携带最新型的俄武器弹药,如新型中距R-77先进中程空空导弹。苏-30航程超过3,000公里,能够不需要空中补给燃料就能容易地执行海面巡逻任务。在空战方面,苏-30装备了先进的电子设备,雷达能同时跟踪100公里内的10个目标。苏-30装备了现代化战斗机不可或缺的数据链系统,使其可以在多架飞机之间共享战场信息。必要时,苏-30还能当作预警指挥机使用,引导4架同型号飞机或苏-27系列飞机作战。
RR-77(RVV- AE)中距空对空导弹,被北约称为AA-12。R-77在中段采用惯性制导无线电更新资料和末端主动制导,射程1-80公里。目前正在发展一种新型R-77,射程达到150公里,使用固体燃料发动机推进。
苏-30系列强化对地攻击能力 苏-30强化了对地攻击能力,可动用各种制导和非制导武器,在防空火力圈外对地进行精确打击。能够携带X-59中程空地导弹、X-29近距空地导弹、雷达制导的X-31高速反辐射导弹和X-31空地反辐射导弹。同时,飞机重要部位加装了特种防护装甲,如座舱安装钛合金防护装甲,使飞机具备了额外的保护,得以自如地低空穿行在空防严密的敌方领空。苏-30具有快速减速和快速加速的能力,同时,它还可通过减小其雷达、红外和目视信息而达到良好的隐身效果。
苏-30战斗机,开始装备全新概念的双向推力矢量发动机,可随时改变发动机推力方向,增强战斗机的机动能力。
苏-35单座全天候战斗/攻击机
苏-35(苏-27 M)“超级侧卫”单座攻击战斗机在1983年12月29日开始设计,首架原型1988年6月28日首飞,1993年早期完成最终测试,1992年首次在英国范堡罗航展上公开展出,1994年9月完成11架原型机和预生产型飞机的生产。2004年4月90年首批飞机正式装备部队。苏-35与西方“阵风”、“台风”和“鹰师”同被列为三代半战斗机。
苏-35共有十二个外挂点,采用多用途挂架可有十四个外挂点,最大载弹量8吨,可装备R-77,R-73,KS-172,R-27EM/AE,R-27E,R-27,H-31,H-29L/T,KAB-500L/KR,KAB-1500,H-15,H-65,H-59M和S-25LD各种型号的导弹等武器,以及500千克和250千克的炸弹。安装两台留里卡设计局的AL-35F涡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可达137千牛,航程4,000公里。
采用新的翼面设计来提升机动性能 苏霍伊设计局采用该机采用翼身融合气动布局和放宽静安定技术,前置鸭翼、主翼、平尾“非稳一体化三翼面”设计增强苏-35的机动性能。前置鸭翼可分别操纵,由液压装置驱动,沿用苏-33的设计。与苏-27相比,过载能力增加,灵活性增加,滚转以及高攻角稳定度增加。采用了四余度数字式三维电传飞控系统,使得苏-35没有攻角限制。
机载设备大量更新 苏-35装备新型数字驾驶控制和数字发动机控制系统,更换最初苏-27的模拟计算机。机首装有一部N011M脉冲多普勒雷达,最大探测距离150公里,可同时跟踪15个目标,并同时攻击其中6个目标;尾锥管内装有一部NO14后视雷达,可对尾追目标进行攻击。后来装备的新型“甲虫”(Zuk)雷达性能惊人,具有偏移能力 (+/-130度),同时跟踪24个目标和同时打击其中的8个目标。后部尾锥管装有后视雷达系统,同时使飞机的重心后移,改良和增强战术能力,可以根据攻击目标的不同完全自动地进行飞行模式和武器的控制。
创新的“越肩发射”能力 苏-35是第一种具有后射空对空近程导弹能力的机型,也被称为“越肩发射”。这种能力的实现首先,尾锥管内装有一部NO14后视雷达具有火控能力;第二点,在机翼下装有能水平180度转向的发射架,根据作战模式来选择自动转向或指令转向;第三点,俄专门研制出R-73型可后射近距空中格斗导弹。这种能力具有极强的实战价值,在近距空中格斗中,尤其是机群格斗中,被对方追尾攻击是无法避免的,这种能力可以直接打击后面的敌机而无需转向,避免被迫转向带来的速度和机动能力下降的不利影响。
世界上一些其它先进机型也借鉴这种实用的后射能力,例如欧洲“台风”战斗机,采用先进近距格斗导弹发射后在火控系统指引下向后回转180度的方式,没有采用转向发射架。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