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没有像邓小平那样的领导人”
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钱峰报道:邓小平的名字,对于印度党政精英、学术界、商界以及媒体来说,早已如雷贯耳。而邓小平“不管黑猫白猫”说,“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精辟论述更是印度人民耳熟能详的。早在2001年7月,现任印度总理、被誉为“印度经济改革之父”的曼莫汗·辛格在接受《印度时报》采访时就指出,“中国之所以在经济领域领先于印度,是因为中国的领导层更专注于经济改革,是邓小平将中国带上了专心追求经济发展的道路,而印度没有像他那样的领导人”。
日前,作为当今印度政坛为数不多见过邓小平的政治家,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邓小平不仅是现代中国的设计师,也是20世纪后期重新塑造国际关系格局的一位最为重要的人物。”1979年2月,作为印度外交部长的瓦杰帕伊访华,并与邓小平进行会谈,他回忆称:“邓小平是个十分坚强的人。从他的讲话中可以发现,他看问题目光非常远。”瓦杰帕伊甚至说:“2003年作为印度总理访华期间,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而这都刻着邓小平的印记。一是我感到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作风务实,目光远大。二是自1979年首次访华至今,中国在经济发展领域已取得了令人吃惊的成就。我相信中国在各领域的进步,尤其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绝大多数人口摆脱贫穷的巨大成功,同时也是全人类的进步。作为这个伟大成就的领导者,历史会铭记邓小平!”
“邓小平的理论改变了中国人,也改变了世界”
本报驻巴基斯坦特派记者陈一鸣报道:“邓小平先生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卓越领导人,也是巴基斯坦人民的亲密朋友”,巴基斯坦工程部队的沙希德·尼亚兹说出了许多巴基斯坦友人的心里话。这位老兵在20多年前曾亲自带领部队与中国工程人员并肩合作,开通了象征巴中两国人民友谊的喀喇昆仑公路。“这条公路1978年正式通车,那一年正是邓小平先生倡导的中国改革开放的起始之年”,尼亚兹自豪地说。
巴基斯坦巴中友好协会主席萨易德·麦赫迪·海德尔则告诉记者,邓小平先生不仅是中国的伟人,也是世界的伟人,他将其卓越理论投入到伟大的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变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命运,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忍耐力,他可以不为名利所动。在制定中国的政策时,他不盲从于西方经济学家开出的‘药方’,而是使中国的经济改革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
在巴基斯坦,就连普通老百姓也对邓小平充满了敬佩之情。记者的房东是一位长期在中东国家讲学的教授,他说:“我接触过许多国家的普通人,他们都知道邓小平是一位有远见的中国领导人,他对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前进有着具体和准确的思路。”
邓小平高瞻远瞩的风范是韩国政治家们学习的榜样
本报驻韩国特约记者文栋报道:在韩国,一些专家学者纷纷撰文,对邓小平的历史功绩进行评价。
韩国前任驻华大使、亚洲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郑钟旭说,如果没有邓小平果断地清除文革影响,中止阶级斗争理论,中国可能直到今天也摆脱不了政治混乱与经济落后的局面。因为反对文革,邓小平先后三次遭到政治上的挫折。在重新复出后,邓小平制定了改革开放政策以实现“富国强兵”的战略,尽量消除理念与国界的束缚,通过吸收西方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实现中国经济振兴,成功解决了中国人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郑教授相信,如果中国继续沿着邓小平开创的道路走下去,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不是梦想。
《中央日报》评论员李世政对邓小平推行改革政策的“时间观念”进行了分析。他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至少要100年的时间,为中国规划了远大的发展蓝图。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并没有急于求成,只提出了到20世纪末人均所得要实现翻两番,这被后来的实践证明是一个现实的目标。在事关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上,邓小平表现出“时不我待”的信念。在收回香港问题上,邓小平坚持原则,寸步不让;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视察中国南方推动改革,为中国经济腾飞创造了契机。他的这种高瞻远瞩的风范是急功近利的韩国政治家们学习的榜样。
头羊领好了路,羊群才有好草吃
本报驻蒙古特派记者杨涛报道:许多蒙古人对邓小平的认识,主要来自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绩。
一些蒙古人认为,在上世纪70年代,蒙古的生活水平在亚洲居前列。90年代以后,蒙古也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实行民主,经济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但是由于完全照搬西方的民主和经济发展模式,在国家发展方面走了许多弯路。中国不一样,同样是进行改革开放,中国的变化却是翻天覆地的:中国的国际地位稳步提高,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这一切主要应该归功于邓小平。用草原上的话说,头羊领好了路,羊群才有好草吃。就是因为中国有了邓小平,中国的改革开放道路才会走得更直,走得更宽。
本报驻泰国特派记者杨讴报道:在东南亚,华人华侨对邓小平可谓推崇备至。泰中友协副会长刘锦庭说,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是邓小平开创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业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对邓小平怀有十分深厚的感情。他深情地说,1984年10月1日,一群大学生走过北京天安门时高喊“小平你好”,那亲切的场面仍清晰地留在海外华人脑海中。今天,我们也要喊一声“小平你好”,同时还想说一句“小平先生,中国人不会忘记你,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