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届四中全会短短的4天会期,高度体现了党中央自十六大以来所倡导和践行的民主、务实、创新之风。
从四中全会上,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政坛上具有开创性的一些新气象,比如:党中央第一次将全会的议题及有关内容事先自上而下地在全党一定范围广泛征求意见;第一次将全会文件稿征求意见的范围扩大到党的十六大代表;第一次科学概括了执政能力的内涵;第一次明确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和目标;鲜明地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这在世界各国执政党中是鲜见的;等等。
民主之风
四中全会是一次充分发扬民主的会议。
●在确定全会议题这个环节发扬民主。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的根本性建设。当前,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因此,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就一直在思考和研究如何落实十六大提出的这一战略任务。
在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在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重温毛主席在建国前夕提出的“两个务必”。这表明,党中央对我们党的执政使命保持清醒的认识,对必须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保持清醒的认识。
2003年初,中央围绕贯彻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党的建设的任务,组织了7个专题调研,其中之一就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他6个专题也都与执政能力建设紧密联系。
在2004年初,中央又组织了7个调研组,分赴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中央部门,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专题调研。
调研的过程,本身就是发扬民主的过程。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中央于2004年4月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中央各部门发出通知,就四中全会的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征求意见,特别是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解决哪些问题征求意见。参加征求意见的同志普遍认为,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问题作为四中全会的议题,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抓住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重要结合点,反映了党心民心,体现了时代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在南京、长春、北京召开3个座谈会,听取意见。他还同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征求意见。曾庆红、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分赴各地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
重大决策广泛征求意见,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但就全会议题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十六届四中全会是第一次。
●在文件稿形成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
为了起草好四中全会文件,中央成立了文件起草组,集中了方方面面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负责起草工作的中央领导同志充分发扬民主,让大家畅所欲言。从框架、提纲到初稿,历时7个多月,过程稿达20多个。
到7月底,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政治局先后讨论同意了初稿,决定就《决定》初稿在党内征求意见。7月31日,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征求意见的通知》。共向各省区市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民主党派及党外人士代表发出征求意见稿134份,向63位党内老同志发出征求意见稿,到8月18日全部得到反馈。
普遍认为,《决定》征求意见稿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措施有力,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布局科学、文字简练,理论性、思想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是一个成熟的稿子。认为《决定》经全会审议通过后,将成为指导执政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凝聚党心民心、鼓舞斗志,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将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同时,各地各部门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共有2000多条,减去重复的意见后近1500条。负责起草工作的中央领导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了起草组全体会议,对这些修改意见逐一研究。经过认真消化和研究,对《决定》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共修改了286处,涉及400多条意见,其中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的40条意见体现了23条。对其他一些比较具体的合理建议,起草组建议在《决定》贯彻落实过程中通过制定相关制度、规定时吸纳。
这次大范围的征求意见,在党内引起强烈反响。普遍认为,在全会筹备过程中,党中央第一次将全会的议题及有关内容事先自上而下地在全党一定范围广泛征求意见,第一次将全会文件稿征求意见的范围扩大到党的十六大代表,这本身就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头坚持群众路线、执行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全党智慧的优良作风,为各级党委做出了表率。这对于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这样做本身就是一个统一思想的过程,有助于《决定》颁布后的贯彻落实。
●在全会讨论审议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
为了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中央纪委委员列席了这次全会。参加全会的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和列席同志对《决定》稿进行了充分讨论。尽管参加全会的同志大都是前两次征求意见的对象,他们的意见大多已经被吸收,但本着对党和国家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本着追求真理的精神,大家认真研读文件,第一轮仍然提出了180多条修改意见和建议。中央政治局常委连夜开会,当面听取各组召集人报告本组讨论的意见,确定修改方案,共修改了70多处。修改后的文件稿再次发给与会委员讨论,第二轮又提出了几十条修改意见。集中多数人的意见,对文件稿又作了几处修改。
参加全会的同志普遍认为,这次全会确实是一次充分发扬民主的会议,为全党树立了榜样。
务实之风
●务实,首先表现在全会触及了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重大、紧迫、敏感而其他任何执政党都没有触及的课题。
●务实,还表现在《决定》敢于正视我们党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决定》首先指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此高度重视,领导全党紧紧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着重从思想和作风、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十六大以来,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按照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揽全局的能力的要求,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执政五十五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
同时,《决定》又实事求是地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如此鲜明地指出自己在执政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世界上哪个执政党做到了?
●务实,更主要地表现在为解决执政能力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上。
《决定》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重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比如,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完善党委常委会的组成结构,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减少领导职数,适当扩大交叉任职;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建立重大事件信息披露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建立舆情搜集和分析机制;研究和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加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相互之间的干部交流,优化人大、政协领导班子的结构,逐步减少人大、政协领导职数;建立党的代表大会提案制度;建立代表提议的处理和回复机制,等等。这些措施,针对性、可操作性都很强。
参加会议的同志普遍认为,《决定》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文件。
创新之风
说四中全会是一次创新的会议,首先是指它讨论了一个开创性的议题,其次是指它形成了一个创新的文件,即《决定》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文件。
●理论创新。
《决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有许多富有创新精神的亮点。
比如,《决定》第一次科学概括了执政能力的内涵: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比如,《决定》明确提出了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系统阐述了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特别是明确概括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个方面的能力”的概括,比十六大报告“五种能力”的概括更全面、更贴切。
比如,《决定》明确提出党的基本执政方式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比如,《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如“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等等。
再比如,《决定》第一次明确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和目标,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列,第一次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决定》通篇都有类似的理论创新成果,很有创意,使人耳目一新。
●实践创新。
上文提到的《决定》为解决执政能力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而采取的措施,都具有创新意义。比如,按照《决定》的规定,需要中央和中央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的制度、规则、规划就有50多项。贯彻落实《决定》的过程,必将是一个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过程。□(瞭望周刊 记者 乙 一)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