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专题:巴基斯坦中国人质事件
我国全力保护海外公民:
中国外交部进行机构调整 设立涉外安全事务司
中国外交走向以人为本 沈国放谈我境外公民权益
随着国际恐怖主义的蔓延,以及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和中国公民出境工作或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中国人在海外已不再是我们通常想象中的“最安全的外国人”。
南非时间10月17日中午,响亮的枪声从布隆方丹市一家中国人经营的制鞋厂中传出,数名持枪歹徒抢走了8万兰特和两辆汽车等财物,并且残忍地杀害了两名中国人。几天前,当戴着黑色头套的王恩德刚刚逃过一劫,怀着失去同事王鹏的悲痛心情走下飞机时,谁也没想到的类似的噩耗会接踵而来。
中国人在海外还安全吗?越来越多的事实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却很少问:中国人在海外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安全不再
去年美英发动伊拉克战争后,西方社会曾建议在巴基斯坦的西方人撤离,那时,唯独平时在巴基斯坦受到礼遇的中国人仍然镇定地留守,成了在那里人数最多的外国人。大家都坚信,在海外的中国人很安全,不会受到袭击。但接下来不断发生的意外和遇袭事件让所有中国人心惊胆战。今年5月3日,中国援建巴基斯坦南部瓜达尔港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遭汽车炸弹袭击,3名中国人遇难。其他的事件则有中国劳工在英国莫克姆湾海滩拾海贝时遇涨潮而伤亡惨重,中国公民赵燕在美国遭执法人员殴打,中国鞋商在西班牙的鞋店遭当地人恶意烧毁等等。
今年7月22日,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在外交部网站与网民聊天时,这样分析中国人在海外安全事故越来越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公民去海外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自己的防范意识也不够,所以难免会发生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大部分是意外的,极少数是有针对性的,所以我们非常希望我们的公民到海外去的时候要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要提高警惕,要随时与家里保持联系,并了解和保持与驻外使领馆的联系渠道。”
据统计,1978年中国出国人数只有20万人次左右,而去年已达2020万人次,增长达100倍。海外的中国人越多,遇到事故或者袭击的可能性就越大。有专家分析,中国人在海外遭遇不测有三种情况:第一是事件发生时中国人恰好在现场,完全属误伤。例如耶路撒冷汽车爆炸袭击事件殃及中国劳务人员,而袭击者并不知道他们伤害的对象就是中国人。第二,纯粹的意外事件或者自然灾害,比如中国劳工在英国拾海贝时突遇涨潮、戴高乐机场屋顶坍塌等。第三,中国人成为恐怖分子袭击的目标,比如中国工程人员在巴基斯坦遭遇汽车炸弹袭击以及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除此之外,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中国公民也可能遇到较典型的风险。比如在中东和非洲地区通常会发生劳务纠纷、绑架等;在发达地区,多数是合法权益受侵害;而周边海域经常会发生渔业纠纷,有些还牵涉到领土纠纷。另外,自费出境游开放后,国际犯罪团伙借此欺骗部分地区民众,组织非法移民、跨国人口贩卖、走私贩毒、非法劳务等违法犯罪活动。这些被骗的中国公民没有合法身份,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中国防身术
2004年7月6日,中国外交部发出通告提醒我国留英学生注意安全,防范屡次发生的不法分子以租房为名,先到我留学生租住的房屋内踩点,然后持枪进行抢劫的案件。近期以来,类似的这种公开发布的官方提醒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详细。9月7日,外交部发布了中国公民赴俄罗斯、日本、德国等10国的“须知”,9月22日发布了赴斯里兰卡、瑞士等22国的“须知”,9月28日又发布了赴马来西亚、缅甸等五国的“须知”。例如,在针对马来西亚的安全提示中,这样写道:“提防摩托骑士抢包。建议来马旅客在公共场所行走时,尽量不要使用带子较长的提包。不要轻易相信他人。避免去偏僻地方旅游。女士外出要结伴而行,行走人迹较少的地下通道、车库或过街天桥时要保持警觉。这类提示对于海外旅游的中国公民而言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提高警惕性是确保人身安全的首要保障。此外,沈国放在与网友交流过程中也多次强调要购买海外意外伤亡保险。
中国是一个较大的对外劳务输出市场,为了保障世界各地中国劳务人员的利益,我国与德国、韩国等国签订了保险协议。今年6月,商务部辖下的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在韩国正式成立海外劳务中心,专职处理在韩劳务纠纷等业务。中国将陆续在各国成立类似的组织保护境外劳务人员。除了外交部外,劳务公司也非常关注劳务人员的安全问题。尤其是对于派往阿富汗、伊拉克等高危地区的企业,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要求企业与派出人员及派驻地签署的合同中强调安全保证的内容,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强调安全保护措施。但据一些媒体报道,也有一些中国企业在承建国外项目之前,并不会对工人进行相应的安全培训,工人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人体炸弹”,也不知道怎样应对绑架劫持等突发事件。
在众多威胁中国公民人身安全的风险中,恐怖活动是最难处理的一种,美国和俄罗斯受到的恐怖袭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有人说:没有恐怖分子做不到的,只有恐怖分子想不到的。当7名中国公民在伊拉克被绑架时,外交部领事司一度启动了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司长罗田广指出启动应急机制的前提是,“首先分析判断事件的性质、类型及影响,如涉及我公民或法人重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即启动应急机制。”应急机制的主要内容是:组成应急小组,制定工作计划;确定联络方案,保障信息畅通;开设热线电话,收集各方资讯;协调国内外有关单位共同展开工作。
据《参考消息》报道,“最不安全”的美国,保护境外公民的安全工作从出国前便开始,他们特别强调公民应该在旅行前加强对目的地国的了解,并且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而日本保护海外国民安全则同时重视两个方面:事前预防和事后妥善处理。
与美国和日本相对严格的安全机制相比,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健和就指出了中国在应对包括灾难恐怖事件的重大突发事件上存在四大“软肋”:第一,法律上对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后政府各部门如何协调无相关的全局性规定,而不少国家的《紧急状态法》对此有明确规定;第二,缺乏政府各部门间在应急方面的协调机制,同时处置不同的事件应由相应的部门来指挥,不一定所有事件的处置工作都要由行政一把手指挥;第三,现有的医疗、救灾部门的专业人员缺乏应急应变方面的训练,没有专门培训这种人员的教育机构,缺乏对应急应变事件的研究;第四,社会的警觉性较差,民众缺乏自救、救护的意识和能力。
中国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各项工作。去年4月,外交部公布了最新的《中国境外领事保护和服务指南》,力求向公众客观介绍我国境外领事保护和服务的职能范围,有针对性地解答中国公民在境外可能经常遇到的问题。例如,2002年他们处理的一起中国公民因携带大量止痛药品而被中东某国警方指控涉嫌“走私违禁药品”而受到审讯的案件,在新版的《指南》中以类似“出行提示”的形式出现,使中国公民避免陷入此类麻烦中。打开外交部网站的主页,你会看到“领事服务”一栏,里面包括领事新闻、出国特别提示、领事知识简介、参考资料等项目,为海外的中国公民提供了不少资讯。值得一提的是“出国特别提示”一项,里面有各类相关的新闻事件和公告,提示中国公民要时刻注意安全。而今年下半年成立的外交部涉外安全事务司则是应对恐怖主义的专门机构。
文/黄霭云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