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据《北京青年报》11月1日报道,今年3月以来,城管部门接受“打黑”工作,对北京西站的黑车进行了“昼夜不停”的严厉整治。但在高压打击之下,“黑车”并未彻底绝迹;而且,“黑车”司机们的极端行为越演越烈,轧过城管队员脚面逃跑,开车撞向城管车辆,甚至扬言要引爆汽车的情况都在执法过程中曾经发生过。
北京的“黑车”总数据说已与“白车”总数持平,北京的执法机关一直没有放弃整治打击。然而事实表明,执法机关对“黑车”的整治似乎也走入了一条死胡同———执法力度越来越大,而“黑车”抗拒执法的的力量也越来越大。
“黑车”运营是一种特殊的违法行为,其特殊之处在于这种违法活动的机会成本太小。违法的机会成本指的是人们选择从事违法活动而丧失的合法谋利的可能机会,机会成本越小就意味着人们从事合法谋利的机会越少,他们从事违法活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据调查,在北京从事“黑车”运营的人群主要是被占地的农民、无正式职业的市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与下岗职工;对他们而言,从事“黑车”运营这一违法活动的机会成本几乎为零,因为除此之外他们难以找到其他合法的谋生之道。
面对“黑车”运营这种违法机会成本极小的违法活动,政府有三种可选择的治理之策。
第一是严厉打击,以高压式的执法行为迫使“黑车”退市。现实中的政府似乎更青睐这种治理办法。但是,高压打击是一种成本巨大但成效未必令人满意的治理办法。小得可怜的违法机会成本,使得“黑车”司机们势必想尽办法与执法者玩“猫鼠游戏”。
第二是创造更多合法谋利机会。要让“黑车”车主们放弃现在的营生,就必须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保证他们已有的生活质量不至于下降;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依靠整个社会宏观经济水平的总体提升。显而易见,这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之间的事情。
第三种办法就是“漂白”现存的“黑车”———这应该是治理“黑车”问题的捷径。与正规的出租车一样,“黑车”也是市场需求的供给者,其所缺少的只是一个制度性的身份认同。政府执法者需要给予所有“黑车”一个合法的身份,让那些原先的“黑车”车主成为名正言顺的出租车经营者,并给予其足够的管制。惟有如此,才能既充实了市场供给,方便了广大消费者,又有效杜绝了“黑车”运营中现存的种种顽症。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