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本上,“thankyou”下标着“三克油”,“quietly”下注明“快特累”,老师就这么发音,根本不教音标———如此荒诞的英语汉化教学法,出现在南京市一家外来工学校;学生多达二百余名。它正在审批中,尚处于无办学许可证的“非法”状态,可在类似学校就读的很多学生却不愿转读公办学校,令该市教育官员深感不解(《现代快报》11月3日)。
显然,别说在教师能操一口标准“thankyou”的名校、重点学校眼里,就算在普通公办学校面前,“三克油”之声响彻课堂也属十足笑话。然而,读这则报道,却实在令人笑不起来,惟有沉重感挥之不去。
这所学校的“外来工”性质及教学面貌,浓缩在“三克油”上。苦涩的象征符背后,是师资力不从心、资金捉襟见肘、设施因陋就简……故不奇怪,何以按正常办学要求,它也正“在审”、尚“非法”。一条教学条件、质量的鸿沟,横亘在“三克油”与“thankyou”之间,量度出教育天平的倾斜,沟这边和沟那边,不是简单的教育档次之别,而是教育合不合格之异。
然而,选择如此正“在审”、尚“非法”、软硬件堪忧、质量低劣的教育,竟出于自愿。按市教育局一位官员所讲意思就是:原本,外来工子女可与本地学生一样就近上公办学校,但很多并不稀罕,不愿子女转学,宁愿上民校。这样的“不稀罕”,令这官员“很疑惑”,但民工们给出了答案———说出口的是,自己的孩子和城里的不同,怕不适应、怕落单;没说出口的无疑是,身份、财富等的落差及因此难免衍生的歧视,令他们望而生畏、畏而却步。显然,有一条更阔大的、烙在人心深处的、量度社会天平倾斜的无形鸿沟存在,沟那边与沟这边,不是简单的人以群分,而是可怕的人以优劣分。
因此,最使人不安的,还数这位官员对现实麻木的“很疑惑”。他满以为,拿制度填平了横亘在“三克油”与“thankyou”之间的有形鸿沟,就是做了天大好事,殊不料沟这边顶多说声“三克油”表示领情了,却拒绝跨到沟那边去接受“thankyou”教育。一声“很疑惑”,意味着对那条反映了社会公平失衡、标明了人际和谐隐忧的无形鸿沟,他显然已熟视无睹,压根没往这更具要害处想,没明白外来工的自愿其实是被迫的自愿、无奈的自愿、身不由己的自愿。
看现实,此例不过是时下人们被从各方面人为分成三六九等、“马太效应”无孔不入的现象之一。关注外来工及其子女的生存状态,是每个城市都回避不了的事,同样回避不了的还有关注下岗工人、低保户、低收入者们的生存状态。所以,对此例,或许应这样触类旁通地观之:在“三克油”与“thankyou”之间,就公民权利的平等、财富分配的公平,凸显的鸿沟给出了明确的危机警示信号,对努力缩小此前形成的各式不当分化、不合理差别、端正社会天平再也不能等闲视之了,更不可沿强化人际矛盾、紧张、冲突的方向一如既往而行。
(祝俊初)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