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记者 宋意丽 文
【新闻视角】
目前,杭州市市级机关有12座以下的公车1614辆,平均每车一年需花费10万元,再加上每年新增更新的6000万元车辆费用,市级机关公车一年的总开支约为2.2亿元。
庞大的公车开支,已成为杭州市财政一个沉重的包袱。
“公车改革是一项势在必行的方向性改革,车改之后,公车腐败‘黑洞’将被填平,‘车轮上的腐败’将失去生存的土壤。”这是杭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孙忠焕日前在西湖区三墩镇调研时讲的话。
作为杭州公车改革的试点,西湖区早在2002年初就率先在三墩镇、袁浦镇和翠苑街道进行车改试点,可区政府车改却一再搁浅。
西湖区推行公车改革之后,最近,滨江、江干、余杭等区公车改革试点也相继开始。
据改革的有关具体执行人透露,目前,“改革只能进行到乡镇街道这一层面”,要继续向上突破面临一定难度。
■试点
三墩车改一年节约50万
从2002年1月开始,三墩镇在杭州市率先成功跨出了政府机关车辆改革的第一步。
地处杭城北部的三墩镇原先拥有工作用车6辆,据统计,6辆车的燃油、维修、年检、驾驶员工资、出车补贴、加班费等支出逐年上升,2001年高达59.2万元。由于公车不够用,当年机关干部还报销交通费11.51万元。
镇机关所有公务用车在评估后,一次性处理给个人,镇政府不再配备工作用车,对所有机关干部按月发放相应标准的交通补贴,节约归己,超支不补。并规定:镇机关所有人员工作上的交通问题均自行解决,一律不再报销交通费,任何人均不得以任何理由向下属单位和个人私自借车。
车改一年,该镇2002年累计为机关工作人员发放交通补贴20.6万元,与2001年机关车辆交通费的支出相比,节约资金50万元,财政支出同比下降70%。2003年,该镇用节约的交通补助帮助了部分农村住房困难户。
“车改后,西湖区节约财政支出186.76万元,节约率为29.64%。”陈敏,杭州市西湖区纪委执法监察室主任,西湖区公车改革方案具体执行者,他对车改后财政支出的节约率,非常敏感。
专家名片:张国清
浙江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教授
车改应合法地节省
有数据表明,近几年全国每年公车消费超过1000个亿(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公车开支已经是当年国防开支的两倍),加上公款吃喝超过1000个亿,几乎可以修一个三峡水库了。
从表面上看,公车改革是为了收住公私不分的职务消费之缰,为财政减负,是件好事。但是,这里头存在着一个合法化的问题。
公车改革的确替政府节省了财政,但把公务员的职务消费转化为一种个人补贴,合法性存在一定争议,所以,必须通过法律完备公车改革制度,建立监督机制。
我们可借鉴好办法来杜绝公务员职务消费的腐败现象。比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就采取“上班用公车、下班用私车”的“一人两车、公私分明”的做法。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从制度建设着手,使公务人员真正做到公私分明,从源头上遏制职务消费中的腐败。
张教授认为,公务员职务消费的改革空间还很大,公车改革不能一味地在基层进行。
■难点
车改只改到乡镇街道
昨天上午,记者走进西湖区袁浦镇人民政府,数了数,12辆崭新的小车中有9辆是私牌,而其中不乏高档轿车。
“车改对我们而言,几乎不存在过渡难的问题,所不同的,只是开车的人换成了自己。”古涛,杭州西湖区袁浦镇副镇长,快人快语。
“由于一些现实情况,西湖区的公车改革只进行到乡镇街道这一层面。目前,要想再往上面彻底进行公车改革还将面临一定难度。”陈敏坦率地告诉记者。
西湖区只在街道乡镇进行车改,而区政府的车改计划被一再搁浅。
“是车贴标准不统一的缘故造成的吗?”记者追问。
“西湖区纪委从车改第一天起,就在对车贴的实际使用情况作不间断的动态跟踪。但是,沿用行政级别的标准带来了一个问题,车贴必然随着官员级别的上升而水涨船高,短期内必将给财政带来极大压力。为破解这一难题,有关政府部门正在积极寻求妥善方案。”陈敏说。
一旦公车改革后,个人需承担的费用是比较可观的。但是,车贴又是按照职务级别来发放的,也就是说,一般区市公务员的车贴往往还不如某个乡镇、街道公务员的车贴高。
种种情况都给车改带来了难度。
一把手有点接受不了
2003年初,西湖区纪委对试点的三墩和翠苑展开调查,以确定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调查显示,在节省财政开支、堵住公车腐败漏洞、密切干群关系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陈敏自始至终参与了调查,“但是,车改最大的阻力往往来自单位的一把手,因为这种改革触动的恰恰是一把手的既得利益。”
“车改初期,一些年纪偏大的老领导在心理上是有点接受不了车改的。因为以前有司机接送,自己不会去关注开车。学了开车后也不敢自己上路,心中难免有些不满。”古涛告诉记者。
西湖区没有公开拍卖公车,而是经过中介机构评估后,优先出售给内部职工,这一点在当时曾引起了一些争议。
陈敏并不回避车改过程中存在的争议。他告诉记者,试点的两个单位中,三墩镇规定区管干部优先,驾驶员其次,最后是一般干部;班子成员购车,享受5万元贷款贴息3年的优惠(贴息部分由镇里承担);翠苑街道规定,个人按住所距离远近、职务高低的原则购车,一次性付清购车款享受评估价八折优惠。
“这些规定使领导干部基本都能买上车,不至于因为没车而影响工作。”陈敏坦率地说。
职务?用量?谁是车贴依据
公车改革普遍被认为相对较可行的办法是,公车实行机关内公开拍卖,领导干部有优先购买权,并给予拍卖价20%的优惠。此外,根据一定标准发放交通补贴。
我省各公车改革试点中,交通补贴按职务、岗位和实际工作性质等被分为若干个等级,职务级别一般被视为划分等级时参考的重要依据。有专家认为,这样的划分有“一刀切”之嫌,缺乏科学依据,毕竟职务的高低和公务交通量不一定成比例。
但目前由于缺乏统一的“范本”,在补贴发放额度和方式上出现的“五花八门”也难以避免。
西湖区在车改实际操作中,没有采取“一刀切”,而是按公务员实际活动半径来确定车贴,把区内的车贴区分为街道和乡镇两种类型。陈敏说,由于乡镇辖区的活动半径很大,所以其公务活动的往返距离一定比街道的大,因此,车贴比街道公务员略高。例如,乡镇党政一把手的月车贴为1800元,而街道一把手车贴为1000元。
■声音
为停车操心,还心疼车掉价
王先生(街道副主任,一年车贴1.8万元):
亏死了,5月份刚买的车现在已经跌了1.5万元多了,这要是用来加油,可以加一年呢!我经常去外地招商,平均每年要跑近4万公里,补贴正好弥补了油价,其余像车的维修、保险、停车等都是自费。
更难以适应的是,以前司机把我送到该去的地方,我只管谈生意。现在我不仅要操心开车,还要操心停车。
一句话,心累!
就算每天打的,也用不完车贴
李先生(副处级科长):
车贴还在报区纪委审批,目前没拿到。暂时不准备买车,也没时间考驾照,原来是骑自行车上班,现在依然如此。但不买车,我的车贴要扣20%左右,算下来也有1000元出头,就算每天出去办事打的,也用不完这个钱。改革是好事。以前有几辆公车不私用?谁会像爱惜自己的车那样爱惜公家的车?
卖车的高兴了,停车更难了
郑先生(国都房产一负责人):
车改后势必引起公务人员购买私家车热,这对于汽车销售商来说是件好事,但对于城区交通来说却是值得商榷的。如果停车场没相应增加,停车难问题将越发突出。
要确保车贴与具体工作挂钩
刘先生(不愿透露具体身份信息):
公车改革虽然不错,但在车贴问题上很难做到公平。
按照目前一些地方的做法,车贴是根据公务员的级别而定的,但使用公车的频率与其职务高低不一定成正比。所以,应该确保车贴与具体工作挂起钩来。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