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反应:有人喝彩有人质疑
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市民,尽管大部分人对这类展览表示能够接受,认为对社会和个人是有益的,但也有市民认为展品应严格区分性和色的界限。
成人和青春期学生都应看
在展览现场,面对敏感的“性文化”,大部分市民并不保守,有的还边观赏,边拍照、记录。据主办方一负责人介绍:“和每一个展出城市一样,这里绝大部分观众都为男性。”记者也发现,参观者以中老年男性居多。
一名叫王蓉的学生在正门口的留言簿上写道:“以前我对这方面的知识很懵懂,我的很多同学也是这样,但是看展后,觉得此次观看非常有必要。”而一位老教师看罢展览则说:“这样的展览不仅成人需要,青春期的学生更应该看。正确的性教育,能够抑制早恋、早孕等社会问题,用适当的方式普及性教育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一名对性文化颇有些研究的市民告诉记者,一件名为“马鞍”的展品是古代专门用来惩罚所谓“淫妇”的刑具,“以前只在小说《金瓶梅》中读过,小说中的王婆就是骑着它被千刀万剐的,但我从未见过实物,今天的展览算是大开眼界。”他还感叹,以前一直弄不明白古代官员手中为什么都拿着个玉如意,当看到在展览现场得知“如意是男根演变而来的”,他才明白原来这也和古人的生殖崇拜有联系。
尽管参观性文化展的长沙市民个个都显得严肃而认真。但当记者要求观众留下姓名、电话以便回访时,很多人摇头走开了。大多数人表示,不会将自己来看展览一事告诉朋友、家人。
展品应严格区分性和色
由于相当一部分展品展示的是性交等令人面红耳赤的场面,其中有一套与性学古籍《素女经》同名的瓷器是公元前500年的文物,据称是中国古代一套经典的普及性教育工具。该套瓷器用9个男女交合的动作,每个瓷器都只有电话机大小,但人物眼神、动作无不细致入微。对此,有市民质疑,作为以“性”为主题和展示内容的文化展,如果展示内容和手法过于“露骨”,便有“色情”之嫌,未成年人不宜观看,在展示物的选择上及展示标准的把握上,主办方应该有所考虑,严格区分性和色。“当那些儿童带着疑惑的眼神,‘欣赏’着男女交合的嫁妆画和瓷器时,很难说这是在提前进行性教育还是性刺激。”一名市民这样说道。
与市民的这一担心相同的是,也有专家表示,由于观众层次不一,猎奇者不乏其人,是否会造成不良社会后果亦不可知。
展会特色:性文化展不拒小孩
“长沙首届生殖健康与中华性文化展”将持续到12月1结束,展出时间为每日9:00-21:00。考虑到展品的特殊性,主办方要求,16岁以下的儿童只要有参观须由家长带领。
谈到此次展会要求“16岁以下的小孩不能单独入场”时,此次展览举办方之一的长沙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宣教处处长喻惠军说,这个要求合乎情理。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性器官大多发育成熟,但性心理、性生理还未发育成熟。对孩子的性教育,家长应正确引导。喻惠军还透露,城市中近50%的中学生缺少对性的正确认识及性卫生保健常识,30%的母亲在女儿初潮前没给她们讲过这方面的知识,目前,孩子的性成熟期不断提前,但是性知识教育却相对滞后。因而给孩子以适时的性教育是完全必要的。
展厅冷清:开展首日仅200人
昨天的展览现场并不算火爆,截至晚上7时,入场参观的人数仅约200人。
在近200名观展者中,女性观众仅十数名,男性观众中则多为中年人,20岁左右的年轻人更是少有。
“不好意思看。”昨日上午的田汉大剧院正好举行了一项大型庆典,一位刚走出会场的教师往里瞧了一眼后说持这种心态的市民不在少数,记
者在田汉大剧院门口告知部分市民厅内有这场展览时,大部分人摇着头离开了。
喻惠军说,由于前期宣传不到位,许多市民尚不知道,他估计接下来的几天参展情况会好很多。
办展背景:巡展29城争议颇多
“性文化展”此前已在全国29个城市展出,但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受到了欢迎和追捧。
据主办方一负责人介绍,“性文化展”走过的29个大中城市中,既引起了轰动,也招来不少争议,甚至遭遇过被要求更换广告,开展两天后停展的事情,参展情况亦不尽相同。
喻惠军感慨道:“能在长沙展出可谓不容易!今年10月28日男性健康日,我们就打算主办这一展览,但由于经济等方面原因没有办成。现在选在12月1日世界艾滋病宣传日举办展览,目的在于让人们正确认识性文化,走出性愚昧,预防青少年犯罪,防止性病、艾滋病蔓延,提高生活质量。实物形式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看到这种意义,有关部门批准了我们的请求。”
新报记者 岳冠文
焦点人物 “性展教授”刘达临
●1932年生于上海,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系,现为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并担任亚洲性学联会副主席。
●1989年至1990年,他成功主持了我国第一个大规模的性学调查----中国两万例性调查,1992年,调查报告公开出版。
●1999年8月,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性文化博物馆,共出版了关于性科学及社会学、婚姻家庭的著作80余部,被誉为“亚洲性学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