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英事迹写进教科书
在明年面世的“苏教版”小学教材中,关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内容长达12页
新闻索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67周年祭日前夕,幸存者李秀英离开了人世,但人们无法忘记,她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对侵华日军的英勇反抗,以及上世纪90年代赴日索赔的事迹。让人高兴的是,昨天记者意外获悉,李秀英事迹已被写入江苏省小学生课本中,并且,书中关于南京大屠杀史实所占篇幅超过我国以往所有小学教科书,长达12页。一位历史学者获悉此事后备感欣喜,认为此书将历史与现实拉近的写法,值得肯定。还有学者认为,我国的历史教科书通常写作方式偏于枯燥,与现实脱节,需要反思。
进入《百姓论坛》发表评论
《李奶奶身上的伤痕》
记者昨天意外获悉,李秀英老人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亲身经历,将出现在江苏小学生的课本里!昨天,记者了解到,在明年春天与江苏小学生见面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第四单元第11课的总标题就叫《李奶奶身上的伤痕》,该课用12页的篇幅向小学生们全面讲述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记者昨天看到了正在版面设计阶段的这本新教材。第11课中,先以小标题《无法愈合的创伤》引出1937年12月开始的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指出侵华日军对无辜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长达6个多星期的血腥屠杀,屠杀总数达到30万人以上。紧接着一篇标题为《李奶奶身上的37处伤痕》的文章,讲述了李秀英老人在南京大屠杀中的遭遇。
与以往教科书不同的是,该课在揭露了侵华日军暴行后,还用一定篇幅讲了今天日本不承认历史的态度。末尾也让人耳目一新,直接以讨论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即对日本今天不承认历史的行为,是应该报复呢,还是该“认清历史,避免悲剧重演”。有历史学者认为,这是个敏感的话题,但即使是对成人来说,也是很现实的话题,本课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指出孩子们学这段历史的是要“认清历史,避免悲剧重演”。
本课还有一些别的以往教科书没有的特点,如特别设计了某小学学生搜集南京大屠杀证据的内容,引导学生用自已的眼睛发现历史。据透露,最近两天,该教材就付印了,明年春天可以正式出版。
“将历史与现实拉近”
记者注意到,《李奶奶身上的37处伤痕》文章虽说总长只有近500字,但引人注意的是,短文第一段在讲清了史实后,第二段写到了两年前李秀英的生活,这受到历史学界学者的关注。该段如下:
“忆起当年的痛与恨,李奶奶至今刻骨铭心。‘我记得我没有流一滴眼泪,因为我已经不知道哭了!’李奶奶述说往事的时候神态很平静,只是不停地让记者看她脸上的刀伤,鼻子、嘴边、眼角、脸颊无处不是,触目惊心。据他儿子讲,他妈妈常年受这些旧伤困扰,一到阴天或雨天,眼睛就直淌眼泪,而鼻子上的伤更让她痛苦不堪,喝茶、吃稀饭时,往往是嘴里进鼻子里出,更不用心灵上的创伤了。”
而在该段之下,教科书又为小学生们留了一道思考题:你能体会日本鬼子的残害带给李奶奶的生活不便和精神痛苦吗?在文后,还建议孩子们以律师的身份为李奶奶写一封控告信。
该书的责任编辑,江苏教育出版社金玲女士介绍,这本18万字的书,共有13课,第11课全部是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占了很大的篇幅。在去年编写这本课本的时候,编写组的老师们就一致通过要以大篇幅让学生们了解南京大屠杀。当时考虑要通过真实的个案,去真正震憾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通过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位老人的亲身经历,对南京大屠杀的罪恶有一个真实的了解。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教授昨天获悉此事后,对该教科书表现出极大兴趣,他个人认为这是一本优秀的教科书,优秀之处在于没有停留在枯燥地讲述史实,而是将历史与现实拉近,告诉孩子过去的战争给今天还活着的人带来的伤害,给我们民族带来的伤害。最重要的,是它能够注重启发,让孩子们认清历史对今天现实的影响,告认孩子怎样正确面对现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
“传统编写需要反思”
“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以非常生动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思考,这是这本教科书成功的地方。同时我也认为,我国传统的历史教科书编写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张连红不仅是一位历史学者,也是一位多年从事历史教学的老师,他个人认为,我国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如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科书,多偏于叙述史实,有些刻板、教条,失于大而空,不形象,让人觉得“历史是死的,不是活的”,而事实上,“历史应该是活的,起码是写给今天活着的人看的,学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规律,更好地解决今天的问题”。
记者昨天特意搜集了目前江苏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课本,在“南京大屠杀”内容上,的确偏于叙述史实。一位中学历史老师认为,“现在的历史教科书比较枯燥,仅仅停留在叙述史实的层面上,偏于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注重让人从历史中学习规律性的东西,用于实践”。一位多年教历史的高中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认为我国传统的历史教科书编写需要反思。快报记者 宫靖 黄艳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