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百万经费支持研究
在中日友好医院,一个开始于去年5月的卫生部属重点科室项目也与骨坏死有关。
这个项目获得卫生部100万元经费支持,名称为“凝血机制和股骨头坏死的关系”,具体是通过对176名因激素导致骨坏死的患者进行治疗和研究,发现这些病人的血液凝血几率高,伴随一定的基因异常,容易发生缺血性骨坏死。
项目负责人、中日友好医院骨科主任李子荣日前介绍,这项发现的意义在于:以后对于股骨头坏死的高危人群如接受过激素治疗的人群或酗酒者,可以接受血液检查,一旦发现血液异常则提前干预治疗,避免骨坏死的发生。对于由于各种原因将要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如检查发现血液异常,也可及早安排干预治疗方案,或者用其他方法代替激素治疗。
“取得这个突破的原因是目前我们拥有了世界上最大样本的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病例。”中日友好医院年轻医生孙伟说。
孙伟正在李子荣主任指导下撰写博士论文“骨坏死易感人群筛选及自体干细胞移植、纳米植骨”。
这篇论文显示,试验选取了61例激素致骨坏死患者和52名健康人以及23名曾使用大剂量激素治疗却未患骨坏死的人员做血液对照检测。试验之初,每个病人的血液检验要花5000元,但以后如推广,每人花565元就可以了。
今年6月开始,中日友好医院还承担了北京市首都发展基金临床重点科研项目“骨坏死病因、早期诊断、预后预测、干预和分期治疗”,参与课题的尚有积水潭医院等多家医院。
今年9月,项目得到了50万元拨款。这项研究与上文的卫生部科研基金项目针对的是同一患者群体,虽然是今年6月立项,对病人的诊疗工作却早已开始。
李子荣称,经过一年半的尝试,大部分早期骨坏死患者接受药物和物理干预治疗后,骨坏死病情发展得以延缓。北京市卫生局对研究成果予以肯定。
在望京医院,除了前述科技部863项目外,尚有3个骨坏死研究课题在进行中,其一是2002年就开始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对骨坏死易感人群的基因检测”,目前已经做了一些检测,正在收集正常人群的样本进行对比。另一个是在动物身上进行“股骨头坏死中药筛选治疗试验”,刚刚开始,得到拨款25万元。
去年下半年,望京医院中标北京市首发基金项目“中药预防激素性骨坏死研究”,对因肾病使用激素治疗的骨坏死病人群体给予免费药物治疗,已获拨4万元启动资金。由于启动资金太少,该项目将原定治疗100名病人的数字减为40人。
已有两家骨坏死诊疗中心
今年10月10日,中日友好医院“骨坏死与关节保留重建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仪式上,国际骨循环学会前主席、香港和台湾骨科专家也作了发言。李子荣说:“去年以来,香港、台湾也面临和内地一样的问题。”
此前,北京只在小汤山医院有一个骨坏死与骨关节病诊疗中心,这个市级的中心去年10月成立,今年3月正式挂牌,100多名骨坏死患者在此接受诊治。
一个20多人的专家组服务于这个病人群体,其中囊括了北京各大医院骨科、肺科及内分泌科专家。以西医为主,同时吸纳了东直门医院、望京医院、广安门医院3位中医专家,李子荣、张念非、陈卫衡都是专家组成员,李子荣是专家组组长。专家组每礼拜到小汤山医院会诊,张念非更是一直在该院住了3个月。
9月21日,在小汤山医院“北京市骨坏死与骨关节病诊疗中心”,张念非大夫指着患者小王的两张CT片说:“这里比那一张清楚些了,说明骨小梁在成长。这里密度增加了,坏死灶面积减小了,而且影像很均匀。明显有好转。不简单!”
“这说明我们的早期干预治疗取得了一定成功。”张念非说,他准备在不久以后的专家会议上讨论这些患者影像好转的案例。
据专家组成员介绍,在对早期病人究竟应用何种方案治疗上,西医和中医专家之间存在争论,为确保稳妥,卫生部门同时采纳了西医和中医的治疗方案。西医方案以运用低分子苷素、凯时等抗凝血药物为主,对中期病人则结合植骨等保守性手术治疗。中医方案用药主要采用了望京医院研制的活血一号和活血二号。
综合治疗之下,今年3月入院治疗的96名激素致骨坏死患者大部分维持原状或有所好转。第二批41名病人今年7月起入小汤山治疗,这批病人是第一期患者中发展到了二期的,其中有少数几人出现了塌陷症状。
患者小王入院时是一期,现发展为二期,已有一段时间处于稳定期。
□本报记者袁凌北京报道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