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中国发表第一份与国防有关的白皮书
1998年的中国国防白皮书“强调发展和合作”
2000年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明显突出了安全形势的严峻性”
2002年,中国国防白皮书“在透明度方面,迈出了大大的一步”
2004年12月27日发表的中国国防白皮书“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
本报北京12月27日电 2004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研究员陈舟大校,显得非常轻松,他告诉记者,进入12月以来,他又恢复了每周游两次泳的习惯。因为近期,他刚刚完成了自己本年度最重要的任务———起草《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
今天上午,这份白皮书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发表。
作为国内著名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专家,陈舟参加了中国历次国防白皮书的撰写工作。
白皮书,是一些国家的政府、议会等发表的有关政治、国防、财政等重大问题的文件,封面为白色,故称为白皮书。中国政府曾发表过人权、计划生育等白皮书。在各种白皮书中,国防白皮书是最引人关注的。在国际上,定期与不定期地发表国防白皮书,已成为一种国际惯例。“中国政府决定发表国防白皮书,有着深刻的背景。”陈舟说。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中国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实行颠覆的主要目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联合制裁。
而与此同时,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开始迅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1993年,美国从菲律宾撤军,出现了所谓“亚太地区的战略真空”,引起国际上和周边地区有关国家的各种猜测,担心中国会取代美国填补亚太地区的所谓“战略真空”。我军一度开展的较大规模的经营性生产活动,造成了我军有“隐形军费开支”的假相。1993年,我军开始执行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并于1995年提出“实行军队建设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两个转变”,也引起国际上和周边一些国家的疑虑。
国际上某些政治势力从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借题发挥,“中国威胁论”随即出笼。
对此,中国迫切需要打消国际上的疑虑,增加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信任,“而发表国防白皮书无疑是一个适宜的方式”。
1995年,中国政府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开始撰写国防白皮书。同年11月,中国第一个与国防有关的白皮书———《中国的军备控制与裁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发表。
在这个“高规格”的政府文告中,我国宣布“中国的国防政策是防御性的”,并详细解释了中国军队裁减一百万的情况,同时还公布了各国都非常关心的国防费用的数额以及使用情况。
白皮书的发表受到了世界舆论的好评,但这部白皮书主要是讲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具有明显的专题性,还没有形成完整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的国防白皮书,“真正形成完备体系是在1998年”。
1997年,陈舟的生活中有3件很重要的事。这一年,作为中国军队的第一届军事学博士,他毕业了。同时,他获得一次出访的机会,去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高级研讨班学习。最后,他接到一个光荣的任务:作为军方专家代表,参加撰写199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这是一次开创性的工作。
陈舟和他的同事们开始了详细的准备工作。学习、研究我国在安全、外交、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的重大方针、政策;从各种渠道搜集国外的国防白皮书,花很大精力将其翻译成中文,以供借鉴。从陈舟的书柜中,他费了好大劲儿才找出已经发黄的当年亲自翻译的英国和韩国国防白皮书提纲,“这些东西给当时的专家组很多的启发”。
结合3年来国际国内各方面形势的变化,各方面的专家最终确立了1998年国防白皮书的基本框架。
白皮书共分五个部分:(1)安全形势。主要介绍中国对国际安全形势的基本看法,中国倡导的新安全观,中国的亚太安全战略,中国对领土和海洋权益争议的主张,对台湾问题的主张。(2)国防政策。主要介绍中国制定国防政策的基本依据,中国国防政策的主要内容。(3)国防建设。主要介绍中国的国防体制、军事法制建设、国防费、裁军50万人,以及中国军队参加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情况。(4)国际安全合作。主要介绍中国的对外军事交往,与有关邻国达成的边境地区建立的信任措施和边境裁军协定,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等。(5)军控与裁军。主要介绍中国在核生化武器、外空非武器化等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具体做法。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白皮书,“这个框架一直沿用至今”。
还有不少工作都是突破性的,《中国的国防》的名字也被确定下来,以后发表只是在前面加上年份,而且专家组达成共识,我国国防白皮书的发表也应是“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
1998年7月28日,《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正式发布。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国防政策和国防建设基本情况的白皮书。陈舟说,1998年国防白皮书的基调就是“强调发展和合作”。
白皮书中详细介绍了1997年9月,中国军队在八十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将在今后3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这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热爱和平的真诚愿望,充分体现了中国国防的防御性质。
1998年到2000年,世纪之交,世界动荡不安。1999年3月24日,科索沃战争爆发;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借接受“德国之声”电台专访,公然抛出“两国论”,两岸关系骤然紧张。
因此,“2000年的国防白皮书明显突出了安全形势的严峻性”。内行的人都知道,“安全形势”是国防白皮书中最核心的部分之一。该年的国防白皮书在安全形势中明确提出“世界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天下还很不太平”,针对台湾问题语气沉重严肃,“台湾海峡局势复杂、严峻”,在第二章“国防政策”中再次用了很大篇幅讲台湾问题,语气强硬,措辞严厉。白皮书紧接在大型高科技军事演习之后发表,使台湾股市当即遭受重创,台湾当局被迫采取安抚措施,并低调应对。
参加完2000年国防白皮书的撰写,陈舟获得一个宝贵的机会,去哈佛大学作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这是一个高级研究员项目,同事是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政要学者。出访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接触到许多第一手的资料,了解了美国战略研究的最前沿问题,也使他有机会和美国的同行们做近距离交流。
当时,中国2000年的国防白皮书刚公布不久,美国国防部一位高级研究人员指着白皮书对陈舟说:“你们在这本51页的文告里点了我们美国十几次,虽然很多地方不明说,但‘某些大国’、‘一些国家’,我们都明白指的是什么。”随后,这位研究人员拿着白皮书请陈舟一句一句解释。陈舟感慨地说:“我亲身感受到了中国问题受重视的程度。”当然,美国人照例提出了中国国防白皮书的透明度问题。
“必须明确的是,透明首先要考虑政治和安全的需要”,陈舟认为,尤其是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军事透明度”。“从历次我国的国防白皮书来看,每一次透明的程度都以当时国家安全利益和政治、外交斗争需求为依据,从而使我国在政治、外交上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性”。而且,强国与弱国、超级大国与其他国家之间从来就不可能有统一的“透明度”标准。透明与不透明是相对的,都是一种维护本国安全和实现军事意图的手段。“美国国防部的核态势报告只做概略介绍,没有公布全文。这个时候,他们就不提‘透明度’了”,陈舟说。
2002年,陈舟又一次参加中国国防白皮书的撰写。
短短两年内,发生了很多大事,中美“撞机事件”使中美关系跌入低谷,“9·11”事件拉开反恐斗争的序幕,等等。这一年的白皮书根据两年来的国际国内安全形势的新特点,以及国家政治、外交战略的新要求,在肯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的同时,突出了“缓和”、“协调”的一面。
同时,2002年的白皮书相对前一本,无论是内容还是体例都做了创新,给人以崭新的面貌。它把“武装力量”部分从“国防建设”中分离出来,作为平行的一章;在“国防建设”中增加了“人民防空”、“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两节;在“国际安全合作”中增加了“反恐怖主义合作”的内容;首次系统地介绍了解放军、武警、民兵的详细情况;末尾还增加了5个附录。
2002年12月9日,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发表。随之而来的反应超过了专家们的预期。
白皮书刚一发表,台湾方面就敏锐地捕捉到一些信息,台湾媒体迅速报道说,“大陆首度提出制定国防政策的依据是国家利益”,并全部转引了“国家利益”的五个方面内容。
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一年的国防白皮书“在透明度方面,迈出了大大的一步”。白皮书中不仅介绍了陆海空军和二炮部队。而且谈到武警、民兵队伍的建设,人民防空等观念,甚至具体到“各类航空兵团编制飞机数量,通常在20架至40架之间不等;飞机和飞行员(机组)之比,通常是1∶1.2”。如此详细,从未有过。在讲到“军事训练”、“武器装备”以及解释解放军实力方面,白皮书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和具体数字。
这一年的国防白皮书透明度让美国各大“思想库”吃惊不小,一些国家表示,中国在军事透明度上已经“进了一大步”。新任驻华武官团团长、英国国防武官代表全体驻华武官表示,中国近年来不断在国防公开性方面努力,使世界各国更多地了解中国,白皮书的内容非常详细,很具有说服力,对此表示欢迎。
一些国家开始把国防白皮书作为系统研究我国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走向的重要文件。俄罗斯安全和军事理论界把我国的白皮书等同于他们的《俄联邦军事学说》和《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从中研究我国国防政策及军事战略的发展趋势。俄总参军事学院把我们的白皮书列入教学课程和考试科目,要求学员比较研究我国的白皮书与其两本学说的异同。越南军方则表示,越军编写国防白皮书将会借鉴中方的经验,妥善解决好增强透明度和保密之间的关系。
陈舟后来回忆这3次白皮书时说,“影响一次比一次深远,一次比一次大,效果也一次比一次好”,他用了三个“一次比一次”。
2004年的国防白皮书今天已发表。谈起今年的白皮书,陈舟说,今年的变动很大,白皮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结构上,“都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
学历史出身的邓红洲博士是2004年国防白皮书的参与者之一,谈起这项让他感到光荣而又艰巨的工作,他感慨万千。
每年的国防白皮书一般都在3万字左右,可是这3万字的背后是几百万字的各方面的原始材料,是各方面专家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一个字一个词推敲的心血结晶。
一周就可以著述上万字的专家们却要用几个月来精雕细刻这3万字。但是,只有3万字,专家们要保证在有限的字数内提供最大的信息量。文字必须精炼到不能再精炼的地步,表述特别要考虑到会不会引起歧义,“所以到最后,很多部分,我们都能大段大段的背诵下来,太熟悉了。”邓红洲说。但是和军内外各方面专家的合作又是非常愉快的,“从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和邓红洲这样的年轻人不一样,陈舟没有那么多感慨,这么多年的研究做下来,他的功力似乎已经炉火纯青。专业之外,他更愿意和记者谈谈他的业余爱好———吹口琴。说起这个,他的表情又进入兴奋状态。那种状态告诉记者,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吹口琴,他都不含糊。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