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京记者 李梁
声音:
选拔王毅这样的重量级副部长出任驻日大使,反映了中国政府重视对日政策。
———日本共同社
中日关系的某些死结绝非一两个人可以解开,但无论中日积怨有多深,作为亚洲乃至全球的重要国家,中日保持正常的国家关系依然是双方的主流意见,这正是王毅可以有所作为的基础。
———新加坡《联合早报》
提名理由:
朝核问题和中日关系,2004年中国外交上的两个敏感而棘手的问题都有王毅的身影:作为中方代表团团长,王毅主持的“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为稳定东北亚局势起到重要作用;在中日关系处于僵局的情况下,他又临危受命出任中国驻日大使,并展现出“个性外交”的风采。
12月中旬,令人愤慨的消息再次从东京传来,日本政府决定给李登辉发放旅游签证。
于是,我们又重新在新闻中看到新任驻日大使王毅和日本政府交涉抗议。12月16日,王毅约见日本外务次官:“日方如一味制造难题,挑起事端,必将自食其果。”他这次的表态分外严厉,一些日本媒体用了“语带威胁”来形容。
对于那些对中日友好持不懈热情的人们而言,出现这样的事情总是令人沮丧的。几个月来,中日两国的社会舆论都一致看好王毅,人们的美好愿望是,王毅大使风度翩翩的身影出现在和日本朝野的愉快交往中,而非交涉中。
这样的沮丧也并非首次。9月份刚上任,日本政府准备给李登辉签证的传闻出现时,王毅就做好了被召回国的准备。而10月18日,王毅在东京日本记者俱乐部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靖国神社问题已超出日本内政的范围,是一个涉及是非曲直和国际正义的严肃的外交问题。”话音未落,同一天,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议会答辩中说,“作为日本人,对战殁者致以应有的敬意,表示诚恳的感谢,决不是什么坏事。”而第二天,更有79名日本议员专程参拜了这个供奉着甲级战犯亡灵的地方。
在“政冷经热”、高层互访几乎中断的复杂形势下,这就是中日关系的现实,王毅大使必须用他的双手去触摸和改变的坚硬现实。
回到9月30日,中国大使馆在东京纪尾町一家饭店举行庆祝建国55周年晚宴。那一晚宾客如云,处处洋溢着友好的气氛,在美酒与欢笑中穿梭的王毅大使,对自己面临的困难仍有清醒的估计。
王毅被问及这样的问题:“不管是中方还是日方,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大家对您在改善中日关系上发挥作用充满期待,您感到过压力吗?”
“我有压力,”周旋于宾客中的王毅说话时嗓子都沙哑了,“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改善中日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
“主动求解”的努力
2004年9月10日,新任驻日大使王毅在大批日本记者的包围中出现在东京成田机场。
在王毅上任的第二天,《朝日新闻》配发了王毅的大幅照片,其介绍甚至谈到了这位新任大使曾经在东北农村锻炼劳动时的艰苦生活。
上任伊始,灵活务实但又决不妥协的王毅,走马灯式地穿梭于日本政要和社会各界,用颇具个人风格的言谈和微笑获取各方好感。
9月26日,王毅应邀出席了日本对华友好的七团体的欢迎宴会,他试图从亚洲大家庭的立场上来凝聚中日关系———他呼吁“中日两国要为亚洲文明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并使重振亚洲成为中日新的共同战略利益”。
9月30日,王毅邀请了包括日本外相、内阁官房长官在内的18名内阁大臣中的9名大臣,5位前任日本首相,以及200多名参众两院议员。在中日关系出现历史性倒退关头举办如此规模和如此成功的外交盛会,其政治意义不言而喻。
10月18日下午,东京内幸町的日本记者俱乐部门庭若市,首次举行新闻发布会的王毅用流利的日语努力拉近他与200多名日本记者的距离:“在我20多年的外交官生涯中,两次驻外工作的国家都是日本。”
在日本有个规矩,新入住者往往向左邻右舍打招呼,说些“请多加关照”之类的客气话。11月初,王毅给使馆周围的邻居们发出了举行恳亲会的请帖。11月5日晚上,邻居们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来到中国驻日大使馆“串门”。许多人细心打扮,穿上自己最昂贵的和服。恳亲会在使馆的小礼堂举行,并不算小的场地里挤了300多人,最后不得不在平时从不对外开放的草坪也摆上了桌子。邻居们一边享用厨师们精心制作的饺子、包子、麻团等中国点心,以及中国特色的菜肴,一边欣赏中国文化中心的演员们表演的顶碗、川剧变脸、马头琴等中华曲艺。———“远亲不如近邻。”轻松的话语里包含着王毅的良苦用心。
不久前,王毅到札幌市访问时,游说上田文雄市长“仿效横滨,建条中华街”。“在中国,滑雪和寿司也很受欢迎,”他说,“今后会有更多的中国人去札幌的。”
王毅谦和、有节制的“中国式”的笑容出现在东京的各个场合——对于日本人而言,“有节制”是中国人典型的美德。日本朝野都对这副中国面孔给予了异乎寻常的关注,“王毅急速的行动说明他急于打开中日关系的僵局。”日本外务省官员评论说。
这句话显然有这样的言外之意:中日政治关系停滞的责任在于中国,而王毅则被视作中国伸向日本的橄榄枝。这种一厢情愿的心理明白无误地显示了中日关系的吊诡之处。中日现实政治的争执和历史恩怨的纠缠,加上相互间的不了解和不信任以及种种非理性的民族情绪,可谓剪不断,理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