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半路杀出的程咬金
2000年垄断中航油集团全部的进口航油采购之后,陈久霖并没有就此满足。2001年12月6日,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陈久霖又一次创造了神奇。
中航油(新加坡)的上市当时并不被看好。外部环境是新加坡股市自从199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回升乏力,“9·11事件”也给市场雪上加霜,到中航油(新加坡)上市进入最后筹备阶段的11月7日,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已跌至1444点。中航油(新加坡)路演前一个星期,新加坡《联合早报》还专门以早前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资企业鹰牌控股等为例,说明投资者并不看好国外企业。
这令中航油(新加坡)上市的主承销商新加坡星展银行心里也没有底,有关人士曾几次询问陈久霖是否要更改上市时间。2001年11月18日,正式路演的前一天,主承销商还在提醒陈久霖,要做好最坏准备,有可能得不到投资者响应。陈回答说:“吉人自有天相。”
陈后来回忆,当时自己同样殊无把握,实在是抱着放手一搏的心态。
但结果却出人预料。12月6日在新加坡股市挂牌的当天,中航油(新加坡)以每股0.56元的价格首次出售1.44亿股,在这公开募集的1.44亿股中,面向公众发行的1000万股超额认购高达8.18倍;面向机构配售的1.34亿股也被摩根士丹利、安联、保诚等跨国公司抢购一空,由于机构投资者的踊跃远超预期,在原定留给机构投资者的1.34亿股上又追加了100多万股,最终中国航油成功筹集约8100万新元(合4700多万美元)。首日交易开盘,股价从每股0.56新加坡元涨到每股0.63新元,涨幅高达12.5%,成为新加坡证券所当日成交量最大、表现最为活跃的股票。
“这绝对是个意外,因为当初总公司并没有考虑过中航油在海外上市。”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原华北公司的一位内部人士至今仍对中航油(新加坡)在新加坡上市感到不解。
据他回忆,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在1997年就拿到了国内上市的额度。最初领导层的意思是整合集团优质资产在国内上市,当时被认为最有可能先行上市的是由原中航油华北公司改制而成的中航油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航油最大的分公司,华北公司负责北京、天津和河北的航空油料供应,仅北京一地每年就有100万吨航油的需求量,以2000年的数字计算,占全国全年航油消耗量的1/5强。
据这位人士回忆,中航油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7月登记注册正式成立——这个中航油股份是由中航油华北公司改制而成的,津京输油管道中心和中航油股份公司天津分公司的人员、资产、财务划分也已基本完成。这个时候,根本没有人说到新加坡分公司上市的问题——直到2001年2月的集团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上,对新加坡分公司上市仍只字未提。然而仅仅一个月后,中航油(新加坡)就从国家民航总局拿到了上市的批文,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在新加坡上市。
“让总公司这么快改变总体战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其中的原因肯定是陈久霖超常规‘努力’的结果。”上述人士至今也不得其解,但有一点他却十分肯定,随着新加坡公司上市的风声越来越大,中航油股份有限公司国内上市却没有了动静。
不过一位中航油集团内部人士透露说,新加坡公司海外上市之前,中航油集团也曾经有过双翼齐飞的提法,即一方面让其最大的分公司华北公司在国内A股上市,另一方面让负责进出口的新加坡分公司在海外上市。 但为什么最终选择由新加坡公司在海外单独上市而放弃华北公司重组后在国内A股上市,记者就此事询问中航油集团有关部门,但一直没有得到答复。
曾经关注中航油(新加坡)上市的一位专业人士告诉《商务周刊》,新加坡公司的成功上市与陈久霖本人的坚决推动有关,随着公司业务的拓展,海外上市就成为他的首要目标,而海外公司的相对独立性和其独特的成长经历使它获得了成功,并直接从民航总局拿到了海外上市批文。
“但当初的操作肯定是违规的,因为中国航油在新加坡上市并没有通过中国证监会。” 这位人士说。最新出版的《财经》杂志也证明了这一点,根据他们的调查,中航油(新加坡)上市的事情中国证监会一直不知道,证监会是在2002年查杰威国际造假案时,才发现在新加坡市场有一个名气颇大的中国上市公司——中航油(新加坡)。根据当时的政策,中资公司境外上市需在上市15天内报备,而中航油(新加坡)通过民航总局拿到批文,根本没报中国证监会。
非常规收购
2001年,中航油在中国进口航油的市场份额达到100%。随之对公司垄断的质疑也越来越多。陈久霖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并不只是依托垄断优势,或者还有中航油集团为了证明自己的业绩并不只是依托垄断地位,中航油(新加坡)从2002年开始进军投资实业和收购,试图从一个贸易公司转型为集石油实业投资、国际石油贸易和进口航油采购为一体的工贸结合型的实体企业。
2002年4月,中航油(新加坡)通过投标方式,成功地获得西班牙最大的石油设施公司——CLH公司5%的股权,代价是6000万欧元的真金白银。同年7月,中航油(新加坡)又收购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33%的股权,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
但让陈最为称道的是他2003年收购新加坡国家石油公司(SPC)20.6%股权。
2001年底,陈久霖在一次饭桌上,偶然听到SPC股东欲出售股权的消息,便动心了。因为在他看来,收购SPC股权可以打造中航油(新加坡)更加完整的产业链。
SPC是新加坡惟一由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经营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提炼以及原油、成品油的销售,业务遍及东南亚地区。而当时中航油(新加坡)上市不久,市值不过2亿新元,哪里撬得动这么大的公司呢?陈久霖想到了与国内公司进行合作收购,但没有得到什么积极响应。无奈下,中航油(新加坡)咬牙掏出50万美元,请美林银行做了一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不料报告出来后,国内兄弟公司看到这个项目的价值,一场“内斗”便开始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内耗中,最终3位神秘的印尼木材商人以1.9亿新元的价格,买走了SPC28%的股权。
事情发生后,陈久霖表示,对国人间的内耗倍感悲痛,但他并没有放弃努力。他突发灵感,把能够出得起1.9亿新元的印尼富商的名字一一列出,逐个排查,看看谁最有实力,并且敢于冒险。通过这个笨办法,他居然找到了一个神秘的幕后投资人。
此后两年,陈久霖几乎使尽浑身解数,动用上所有他能动用的力量,一直与那位投资人接洽,辗转几万公里,不屈不挠地与对方进行谈判。2004年8月18日,印尼富商终于同意在协议上签字。
这一天,陈久霖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摘到了我们想要的苹果。”
当时,新加坡《联合早报》称这场收购为“中航油的攻坚战”,并不看好这次收购对中航油的整体价值,而且这场收购充满了不合常规。中航油(新加坡)只持有新加坡石油20.6%股权,还没有控制权。同时,这批股权是中航油(新加坡)以每股4.12新元的价格,全现金3.622亿新元从印尼投资者手中买下。新加坡石油2004年来的股价,虽然从每股1.37元上升到10月份的接近4元,但还是比中航油(新加坡)的买价低。
或许,只有陈久霖这样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决断。一位曾几次采访过陈久霖的国内某财经媒体记者告诉《商务周刊》,从陈几次收购来看,“他太想成功了”,这种心态也影响到了他后来进入衍生品投机领域。
“陈久霖在新加坡短短几年把一家已经基本倒闭的公司搞得风声水起,不要以为他内心一定很风光。”这位记者说,其实,陈久霖取得这么多成功,不仅被树为中航油集团的旗帜,也被当作中国国企“走出去”战略棋盘上的过河尖兵,但来自各方面和集团内部的争议也使他承受着难以忍受的压力。她告诉《商务周刊》,在前年采访陈久霖的时候,陈曾对她说:“危机时刻伴随着我,我最担心的就是‘乌纱帽’有一天被拿掉。”可以看出,陈久霖太想用更大的成功来证明和巩固自己了。
“打工皇帝”的制高点
中航油(新加坡)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之后,陈久霖又成功地实现了公司的第二次转型:从一个纯贸易型公司发展至工贸结合型、实业与贸易互补型的实体企业,建立了以石油实业投资为龙头、国际石油贸易为增长点和进口航油采购为后盾的“三足鼎立”的发展战略。
截至2003年上半年,中航油(新加坡)总资产为2.53亿美元,净资产为1.16亿美元,净资产比1997年陈久霖接手前增长690倍,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大幅增值;公司的资本市值曾经超过65亿元人民币,是2001年12月刚上市时的4倍。中航油(新加坡)以其“突出的经营业绩”和“先进的管理机制”,被列为新加坡国立大学MBA课程教学案例,曾在2002年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之一,被美国应用贸易系统(ATS)机构评选为亚太地区最具独特性、成长最快和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与壳牌、BP等国际能源巨头同登荣誉榜。
这时候的陈久霖,已经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制高点,他开始登上各种国内外论坛演讲,他的事迹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而他的收入也创造了中国国有企业之最,年薪高达2350万元人民币,被誉为“打工皇帝”。
2003年10月,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入“亚洲经济新领袖”。世界经济论坛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在短时期内从一个小公司迅速发展到目前的规模,主要是因为陈久霖具有创新精神,而且经营有道,是一个“有潜力的企业家”。同年,陈久霖入选“北大杰出校友”。
2003年11月,《求是》杂志调研小组专门发表了一篇关于中航油(新加坡)的调查报告——《“走出去”战略棋盘上的过河尖兵》。该报告认为,“中航油的成功并无特殊的背景和机遇,完全是靠自己艰苦奋斗取得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也评价说:“中航油已成为中国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的一个成功典范。”
但仅仅一年之后,中航油(新加坡)和陈久霖就出事了,而且出的是大事。
“中航油(新加坡)是在陈久霖一路非常规操作中迅速膨胀起来的,出现问题是迟早的事情。”一位中航油集团的内部人士对记者说。不管这种说法是落井下石的“事后诸葛亮”,还是确属烈火烹油时的冷眼旁观之语,无论如何,这一次陈久霖都要负他该负的责任,他再也不能证明“中国人在世界上也可以成就索罗斯那样的投机家”了。
作为外交官,胡锁锦在第一时间知道消息,马上告知了大学时的班主任和其他同学。“大家都觉得很遗憾。”胡锁锦说,陈久霖是很能干的,出身农村,非常刻苦。“中航油这几年的发展跟他是分不开的。现在陈久霖出事了,我们作为他的同学更多是同情,也希望按照国家法律和国际惯例来处理这个事情,把国家的损失降到最低,对陈久霖本人也有一个好的结果。”胡锁锦说,“这也是代表我们所有同学的一个心愿。”
2004年年初的时候,陈久霖曾和胡锁锦相约,准备带一个团到越南考察,现在看来已经无法成行了。
(本刊记者吴兴宁对本文亦有贡献)
相关分析:
期货是否会变成“期祸”?
虽然中航油事件的调查结果还没有水落石出,但如何吸取这一事件的教训,并进一步完善游戏规则,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直面事件的真相...... [全文]
不作投机是傻子 胡作投机是疯子
访中国期货协会副会长常清...... [全文]
别忘了那一场疼痛
前车之鉴:现任美国期货协会会员、加拿大多伦多股票交易所董事局顾问等多个职务的国际金融人士丁大卫,对发生中航油事件感到十分遗憾...... [全文]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