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外交?在我看来,外交就是通过和外国人打交道,让人家了解你,然后接受你,直至信任你。只有这样,你才能去影响人家,才能实现你的政策目标。”
2004年12月22日上午,日本东京都港区南麻布的中国驻日大使馆。原本这是条平静的小街,然而宁静却被与使馆大门仅隔一条狭窄马路的日本右翼团体的示威声打破。51岁的王毅此刻正坐在大使官邸的会客厅里,接受完采访,他还要和几位日本国会议员见面。由于休息不好,他的脸上带有几分倦意。
这几天,王毅正在应对因日本政府给李登辉发放签证而引发的中日关系新一轮风波。在和日本外务次官的交涉中,他一再强调:中日关系的改善需要双方做出努力,日方如果一味制造事端,最终将自食其果。
一份刚刚出版的日文报纸登载了王毅21日在日本经济界首脑聚会上发表的题为“机遇与挑战——中日关系的战略思考”的演讲。在演讲中,王毅指出:“中日之间问题很多,但也存在不少机遇。比如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两国有着共同繁荣的机遇;六方会谈的推进,出现了共同构筑东北亚和平机制的机遇;区域合作的展开孕育着共同推进亚洲一体化的机遇。当然,要抓住这些机遇,必须处理好不时干扰两国关系的历史、台湾问题以及明确各自的战略定位。”
在谈到李登辉访日一事时,王毅表示:“姑且不谈中日之间就如何处理涉台问题确立的一系列政治原则,中日是近邻,仅从邻里之道而言,邻居最厌恶的事最好不要做,起码应相互尊重。李登辉为所有中国人民所不齿,日本却偏要放其来日,这种作法很不明智,让中国人民无法理解。”
日本前驻联合国大使、早稻田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谷口诚说,“对于中国来说,历史问题当然很重要,但更为核心的是台湾问题。”
尽管王毅来日本才三个多月,但各界对他的评价一直是积极的。日本侨报社社长段跃中在日本已经生活了12年,他说,王毅的很多举措很新鲜:2004年11月6日,王毅邀请了居住在使馆周边街区的数百名居民来使馆做客,11月27日,王毅邀请了中华学校等一些侨校的学生到使馆联谊。“这些活动反响都很好,给日本民众和在日中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日本外务省国际报道官千叶明说,“我们认为,中国政府派他来当大使是发出了一个重视中日关系的积极信号。”
但显然,从去年9月10日开始上任的王毅所面临的局势要远远复杂得多,在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给中日关系带来的持续寒流中,他的议事日程中一系列棘手问题纷至沓来:中日东海天然气开发争端、日本海域出现中国潜水艇事件、日本政府放风中止对华ODA、李登辉访日事件等。12月19日,日本内阁府的民意调查显示,在经历了这些事件之后,对中国有亲近感的日本民众比例降至38%。
“中日关系正处在历史性过渡期中,需要客观对待、冷静处理出现的问题”,眼前的王毅没有过多谈及中日关系面临的暂时困境,而是更多地将谈话集中在他对中日关系的更为深远的认识上。
在整个谈话过程中,王毅始终保持着低调,这个外界眼中神秘而又富于个性魅力的外交官仍然不愿涉及任何有关个人的事情,但对于一些和日本各界交往中的细节,他却娓娓道来。他谈话时的语气让人联想到他在进行六方会谈外交斡旋时的泰然自若,以及长达22年外交官生涯所历练出来的洞察力。
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性转折期
中国新闻周刊:日本内阁府12月19日发表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现在对中国有亲近感的日本民众比例降至38%,你对这种状况有担忧吗?
王毅: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他们对中国存在一些误解,包括日方一些媒体的误导,当然也有一些日本人始终对中国抱有偏见。比如说,有些日本人认为中日两国生死观不同,中国对死去的人不够宽容,有“鞭尸”的传统。但我对他们说,中国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传说中确有“鞭尸”的故事,但中国更存在以德报怨的传统。二战之后,1000多名日本战犯被关押在东北,当时的中国领导人考虑到这些人并不是战争的主要制造者和发动者,为了恢复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中国政府对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经过教育后免于起诉,安全送回日本,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中方还给他们提供了衣食住行,用和平的手段把这些罪犯改造过来了。他们自己说是由“鬼”变成了人,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没有过的事情,体现了中国人宽宏大度的传统。
从更宽阔的视角看,中日之间不断出现摩擦和纠纷,实际上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这就是两国都处于各自历史上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期。日本经济近年来缺乏活力,国内各项改革推进艰难,反映在对外关系上,则表现为某种躁动和偏激。中国是日本最大邻国,面对迅速发展的中国,一些日本人感情层面上感到难以适应,战略层面上则认为中国将对日构成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处理两国间问题的难度显然增大了。
历史地看,中日关系正处于一个过渡期当中。这一过渡期似乎难以避免。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做出客观和冷静的判断,在坚持原则、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前提下,通过不懈工作,努力减弱过渡期的震荡,缩短过渡期的时间。
中日关系还是有坚实基础的。比如说今年的人员往来达到400万人次,贸易突破1600亿美元,中日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其他双边关系所无法比拟的;正式签署协议的友好省市就多达226对,还有其他大量的友好交流活动,中日两国的学校、工厂、港口之间,甚至包括日本一些很偏僻的地方都和中国有这样或那样的交往。因此,对各种舆论调查,我们应当辩证地分析;对中日关系的现状,我们也要全面地把握,既要充分意识到问题严峻的一面,也不要对前景丧失信心。
外交并不都是大事
中国新闻周刊:你赴任以后,有很多新举措,得到了中方和日方民众的好评,你举行这些活动的初衷是什么?
王毅:我们前一阵和周围的邻居搞了一个联谊会,这是建馆以来第一次。中国一直很重视周边外交,我们需要有一个良好和稳定的周边环境。从我们所处的亚洲看,日本是重要的邻居;从使馆所处的东京看,周围的居民就是我们的邻居。举行这样的活动可以戏称为我们国家周边外交的一种新的运用。
这次活动效果很好,一共来了300多位邻居。令我吃惊的是,他们虽然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但或多或少都和中国有交往。或者认识中国的朋友,或者和中国有过商务往来,或者访问过中国,很多人包括一些70多岁的老人都在自学中文,并不是为了生计,而完全是出于对中国感兴趣。可见,中日建交30多年来,中日友好在民间还是有相当有基础的,这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什么是外交?在我看来,外交就是通过和外国人打交道,让人家了解你,然后接受你,直至信任你。只有这样,你才能去影响人家,才能实现你的政策目标。这就是外交官平常所做的工作。当然,从大的方面讲,外交官首先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利益。但外交并不都是大事,也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与每个人的交往做起,这样逐渐地积少成多,就能聚集起很大的力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新一轮的以民促官
中国新闻周刊:你对今后继续开展与日本民众的沟通、交流活动还有什么新的设想吗?
王毅:我们做了一些,但还不够。有不少朋友向我建议,作为中国的大使,应该更多深入到日本的地方去,到老百姓当中去。日本不仅仅限于东京,日本的国民感情和舆论倾向也不仅仅取决于东京,因此,我们确实需要多到地方上去走一走,多交朋友。另一方面,中日关系是以民促官发展起来的,现在可以说又面临着新一轮以民促官的需要。在两国关系出现问题,尤其是面临一些很尖锐的问题时,民间友好人士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中日关系来身就是多渠道的,做工作也需多管齐下,其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重新加强民间友好。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加强中日间在新形势下的相互了解,使民间友好能够再次起到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的作用。
增进了解的工作不光是外交官的职责,每一个到日本来访问的中国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宣传、介绍中国的情况。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就有7万余人,占日本所有留学生的70%,他们每天都和日本民众打交道,如果大家都能积极介绍中国的话,会有助于日本民众正确地了解和认识中国。
政冷经热是一种扭曲现象
中国新闻周刊:日本很多地方对中国很有兴趣,很愿意和中国交往,听说广岛正在申请中国开设总领事馆。
王毅:确实如此。我前些日子到大阪去,了解到两个数字:大阪港口的进出口货物有60%左右与中国有关,其他40%面向中国以外的全世界;关西国际机场每周飞往中国的航班为121个班次,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这说明中日交往是相当广泛和深入的,而且正在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国的经济发展对日本的经济复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日本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表明,去年日本出口增量中的60%与中国相关,日本的钢铁、造船等夕阳产业都是因为中国需求而重新恢复了生机。中国经济的发展会有起伏,但总体会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中国旺盛的内需将长期保持下去,这是支持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也是日本和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面对中国这样全球最大的市场,日本经济界在对华关系上采取的态度是明智和积极的。
当然现在中日关系最大的特点是“政冷经热”,这是一种扭曲的现象,不正常的现象。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的话,很可能会使经济上的热也冷下来。因此,无论从日本自身的利益还是从中日关系的角度来考虑,都需尽快解决中日关系面临的政治障碍。中日关系以前也不是没有问题,实际上从建交以来到现在,一直都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中日关系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这已经成了中日关系演变的规律。
构筑中国的软实力
中国新闻周刊:你提到中日关系的改善要靠每一个人的努力,那你对21世纪中国外交的发展方向是怎么看待的呢?
王毅:中国的外交要高举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旗帜,树立公正、民主、进步的形象。中国的国力已经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自己与过去比,中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就世界力量对比而言,中国也是发展最快的力量。在此形势下,全世界目光越来越集中在中国身上,越来越关注中国发展起来以后会做什么,要在世界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从我们自身而言,我们当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从外界来讲,已经把中国视为一个大国和强国,我们的举手投足都会引起各方面的注意。这就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就是在继续发展硬实力的同时,花大力气构筑我们的软实力,建立我们的影响力。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树立起良好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并不是抽象的,表现在每个中国人的身上。不仅是外交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在国际上展示我们泱泱大国的形象,展示我们现代中国的风貌。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请进入《纵横天下》论坛和大家一起讨论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联慧(发自日本东京)
中日关系道路坎坷:
日民间展望2005年外交难题如山中日关系很关键
日本共同社今天刊发评论文章称,伊拉克形势越发紧张、对朝鲜是否实施经济制裁、怎么打开中日困局等等,日本2005年的外交从一开年就要受到考验...[全文]
新加坡学者谈中日关系:两国舆论需双向改进
另外,两国不少人未能平等对待对方。日本不少人留恋日本经济在亚洲一枝独秀的旧时光,对中国的崛起心理不平衡。中国一些人则有“中华文化独大症”,认为中国自古以来是东亚第一号文明大国,视日本为“小日本”。更有个别人宣称中国强大后,要日本服服帖帖。这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宣传格格不入...[全文]
学者称日允许李登辉入境将使中日关系更加恶化
“(李登辉)是‘台独’势力的代表人物,虽然已退离公职,但他是促进‘台独’分裂活动的先锋人物,希望日方重新考虑此事。”日本共同社对此的解读是,王毅有意要求日方撤销这一签证的发放...[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