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初,安徽省芜湖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在芜湖县试运行,先后共有18名戒毒学员在管教干部和医护人员的教育与帮助下,接受了生理治疗和心理矫治,正逐步走上恢复健康、重获新生之路。日前笔者专程前往芜湖县进行了采访,希望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些警醒。
误入歧途的“老兵”
“一次吸毒、终生戒毒”,毒品的可怕正在于它作用于人的精神、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从而使吸毒者产生强大的依赖性,宛如掉进了无底的深渊。毒品危害个人、危害家庭、危害社会,与吸毒如影随行的往往是违法、犯罪。“瘾君子”在正常人的眼中往往是阴暗的、丑陋的,事实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或多或少都有着前科、劣迹。而冯志军显然却是一个“另类”的“瘾君子”。他有着善良的妻子、体面的工作,曾经受过良好的教育,更是一个出身兵营的退伍战士。他年纪轻轻,高高的个子、标致的相貌,虽说是瘦了些,可是如果不说,谁也不会想到他会是个“瘾君子”。然而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冯志军偏偏就是一个违法吸毒者。用误入歧途来形容他的吸毒史一点不为过。那是一年半之前的一个夏日,冯志军在一个朋友那里第一次见到了海洛因。或许是平淡舒适的日子过久了,他需要新的刺激;或许是过于自信,以为自己可以克制毒瘾,尽管冯志军十分清楚毒品的危害,但在朋友的一再怂恿下,他还是怀着一份强烈的好奇吸食了海洛因。那时他哪里知道自己吞下其实不只是毒品,分明是一个可怕的恶魔。从此,冯志军踏上了一条歧途。吸毒使他的免疫功能下降,身体变得孱弱。由于精神不济,他很少与人说话,性格也开始变得孤僻。值得庆幸的是,当他正一步步远离正常人的生活时,当地派出所在一次清查行动中及时发现了正在吸毒的冯志军,随后便将他送往强制戒毒所。
这一消息对他的母亲和妻子来说,无异晴空霹雳。冯志军的母亲是一位知识分子,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敢相信自己教育出来的儿子竟会是个“瘾君子”!然而冷酷无情的现实却像一把尖刀,狠狠地刺穿了她的心。带着既痛又恨的心情,母亲前往戒毒所探视。而此时刚到戒毒所的冯志军心中则是十分的恐惧,他害怕管教干部,害怕身边劣迹斑斑的“同道人”,更害怕今后的戒毒生活。他哭着向母亲发誓绝不再吸毒,哀求母亲一定要设法“救”他出去。他还故意撒谎,装作病情沉重的模样,想到骗取母亲和管教干部的信任,得以外出“治病”。面对冯志军的恐惧心理,管教干部耐心地对其开导、教育,让他明白自己既是违法吸毒者,必须接受强制隔离戒毒,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工作人员的关心、爱护和帮助病人。政府开展戒毒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于,挽救像他这样的毒品的受害者。在心理矫治过程中,年轻的管教干部更是将冯志军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坦诚地与其谈心、交流,谈他永不忘怀的兵营生涯,谈他的一时不慎误入歧途,谈他仍可期待的美好未来。使他相信自己只要与毒品及过去的“粉友”彻底断绝关系,依然还是一条好汉,依旧可以堂堂正正地站在人们的面前。“我是警察,你是老兵。如果你不介意的话,从戒毒所出去后我们可以交个朋友。”管教干部的真诚深深打动了冯志军的心,让他重新感受到了人的尊严与生存的价值,走上新生之路。当他的母亲再度来到戒毒所时,发现儿子脸色红润了,说话有精神了,一颗心总算落地了。她对管教干部说:“上回来看到儿子的可怜样,我心疼啊。想把他弄出来,可又害怕他再吸毒,想来想去还是放在这里才放心。这次看到他是真心悔过了,我就更放心了!”
“恶魔”缠身的“混混”
他曾是江城芜湖臭名昭著的黑社会老大王长玉的手下,早在1990年4月,因抢劫被判刑6年。1994年3月,他保外就医,可就在同年又因流氓罪被判刑5年,直至1998年12月刑满释放。然而,出狱后的他依旧劣行不改,经常无端端地惹事生非殴打他人。2001年4月,他终因寻衅滋事被劳动教养3年,再度身陷囹圄。他,叫季洪俊,一个曾“三进宫”的“混混”,一个几乎可以说就是以打架为“职业”的人。季洪俊沾上毒品是6年前的事。那时刚刚经历了差不多八年牢狱之苦的他终日无所事事,后来便学会了吸毒,并且第一次就是注射海洛因。这种静脉注射的吸毒方式使得季洪俊的毒瘾越来越大,最后发展到了差不多每四个小时就得注射一次,以缓解毒瘾的地步。毒瘾对他而言尤如终日缠身的恶魔,吞噬了他的肉体,奴役着他的灵魂,令他无法抗拒。在戒毒所里,他的毒瘾是最重的。
与一般“瘾君子”的形象不同,季洪俊十分胖。刚进戒毒所时,身高不过一米七左右的他,体重却有八十公斤。一个曾经将打架视作家常便饭的人,在人们的想象中必定是十分壮硕和彪悍的,但季洪俊给人的感觉却是一个行动迟缓、昏昏欲睡的胖子而已。他面部浮肿、肤色焦黄,双眼凹陷、呆滞无神,走起路来仿佛很吃力似地拖着两条腿。由于频繁的静脉注射式吸毒,季洪俊得了严重的静脉炎,全身静脉萎缩。他的双手和胳膊上布满了针眼,手背上一个个凹陷的针眼更是尤如烟头烫出的疤痕。戒毒所的医护人员第一次为其吊水时,足足花了半个钟头才找着静脉。刚进戒毒所没两三个小时,季洪俊的毒瘾就发作了。他上吐下泄、涕泪交流,浑身上下如万蚁啮骨般的痛苦,绻缩在被子里,不停地打着寒颤。整整三天,季洪俊都没有吃饭。
被毒魔纠缠了这些年,季洪俊其实过着地狱般的生活,但却又泥足深陷、欲罢不能。季洪俊没有正当职业,靠给人“看场子”大把地捞钱,供给昂贵的吸毒费。仅在过去的大半年里,他就吸掉了八、九十万元。由于毒瘾缠身,身边的亲人、朋友们一看见他就仿佛见了鬼似的,一个个都离开了他,肯与他打交道的只剩下那些同样是不人不鬼的“粉友”了。没有了钱,也没有了朋友,季洪俊俨然一个毒品的奴隶,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这一辈子算完了”,戒毒是他从来也不曾考虑过的。起初被警方送到强制戒毒所时,季洪俊很是想不通,认为又是被关进了号房,再加上毒瘾发作时那份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折磨,他想“反正这回进来也是死,出去也是死”,索性来个了破罐子破摔。刚开始戒毒的那些日子里,他整日里要不蒙头大睡,要不独自坐着、哈欠连天,谁也不搭理,面对管教干部更是抵触情绪十分大。可是随着生理脱毒这一痛苦阶段的结束,他的饭量增加了,身体渐渐地复原,人也精神起来。在这个全新的、远离毒品环境里,他开始认识到强制戒毒其实是为了拯救他。他看到了戒毒的希望,第一次鼓起重新生活的信心。他开始认真对待上大课,主动找管教干部谈心,积极主动地接受心理矫治。在一次个别谈话时,他向管教干部深深地鞠了一躬,开口说了声“谢谢”!
浑噩无知的小妹
蒋玲玲,1986年出生,是强制戒毒所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和她一起被送来强制戒毒的还有她的男友吴亚飞,一个大她近二十岁、有老婆和孩子的男人。用浑噩无知来形象她是再恰当不过了。
蒋玲玲是铜陵人,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家境倒也富裕。可惜父母终日里只忙着生意,除了能为女儿提供一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物质生活,压根无暇在精神上更多地关心她、爱护她。可想而知,初中时代蒋玲玲成绩一塌糊涂,她的脑子里整日盘旋的就是一个“玩”字。因为只有在玩时她才有朋友,她才不会孤单。好不容易熬到了初中毕业,她便再也不肯上学了。父母拗不过她,索性放任其自由。不料,她在家玩腻,一路竟玩到了芜湖。蒋玲玲有个朋友在芜湖一家个体美容美发店上班,初到芜湖的日子她便时常来找这位朋友玩。后来,正是在这家店里她结识了吴亚飞。其貌不扬的吴亚飞身无一技之长,没有固定收入,整日里无所事事到处东游西荡,靠妻子在南方打工挣钱来养活他。然而,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家伙却轻轻松松就掳获了蒋玲玲的芳心。毕竟与年幼无知、毫无社会经验的蒋玲玲相比,吴亚飞可是个混迹“江湖”的高手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吴亚飞姘居后的蒋玲玲人生的轨迹发生了彻底地逆转。两人成天吃喝玩乐,“男友”还教会了她怎样吸毒。每个月老婆寄来的钱用光了,吴亚飞就让蒋玲玲到美容店去卖淫,钱一到手转眼间又挥霍一空。
由于蒋玲玲是外地人,派出所无法通知其家人,管教干部便让她给家里打个电话。不料,一听说要告诉家里,蒋玲玲的脸色一下子变了,苦苦哀求管教干部千万别打电话。她那颗尘封已久的羞耻心在这一刻又回来了,她简直不敢想象妈妈在得知真相后会是怎样的情形!管教干部当然明白她的想法,耐心地将现实情况分析她听,告诫她切莫再糊涂,一定要认清现实,有勇气面对现实。尽管父母在知道真相后可能会非常生气、会发火骂她,但无论如何父母才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疼爱她、关心她的人。离开戒毒所后,她只有回到家乡、回到父母的身边,才能开始新的生活,父母才是真正能够帮助她、挽救她的人。
终于,蒋玲玲想通了,她鼓足勇气拨通了妈妈的手机……当她听到电话那头妈妈大声喊着“我不认你这个女儿”时,泪水刷得一下便流了来。然而,妈妈还是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芜湖。当这位母亲一眼看到原本就身材瘦小的女儿如今脸色愈发苍白、一副严重营养不良的样子,止不住“哇哇”得哭出了声。
妈妈的到来对蒋玲玲而言无疑是一副最好的心理治疗药剂。妈妈再来时,蒋玲玲已是大变样了。她向管教干部表示,这回她可以放心回家不用再来了,拜托他们一定好好教育女儿。临走时,妈妈向蒋玲玲道了欠,女儿之所以会走到今天做父母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他们疏忽了对女儿的教育,以后他们会把她接回家好好照顾的。
走出强制戒毒所,原先心中怀有的对吸毒者的那一份好奇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沉痛。常言“毒品是邪恶的化身”,这回笔者可有了直观的感受。吸毒的可怕不仅仅在于毒瘾发作时肉体的痛苦,更在于它奴役着吸毒者的精神。一位吸毒者为了筹措毒资,毫不顾念家中妻儿,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最后竟将家里的塑钢窗也拆下卖了,真正成了家徒四壁。还有一位女“瘾君子”,前来探视她的老父告诉笔者,为了能弄到钱女儿四处撒谎骗人。家门口的熟人、小卖部的老板、甚至往日有嫌隙的邻居……总之她是逢人就骗,就上门诊吊水她都从医生那里“借”到钱。而她的父亲呢?为了给女儿还债,老人每晚瑟缩在寒风中,摆棋摊、卖旧书。毒品在吞噬了金钱的同时,也吞噬了道德与人性。吸毒者往往不顾念亲情,抛却了社会的责任感,毁灭自我的同时,也毁灭了亲人和家庭。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强制戒毒所里的学员十之八九第一次吸毒都是出于好奇心,然而一次吸毒需终生戒毒啊!让我们共同抵制毒品、参与禁毒,让毒品远离我们的生活。(袁安) (本文当事人均系化名)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戒毒”,共找到
776,836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