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驾驶员是城市文明的建设者和城市形象的塑造者,鉴此,全社会都应关心、爱护出租车行业的驾驶员队伍。但是,如何保障出租车驾驶员的身心健康,是多年未得到有效解决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社会普遍反映,出租车驾驶员普遍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出租车公司的营业指标偏高,导致驾驶员不得不放弃休息和牺牲健康加班加点。
为此,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向大会发来提案,建议,为出租车驾驶员减负,降低出租车驾驶员营业额指标。
经过调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认为,出租车行业领域目前存在六大问题:
一、风险与收益不对称:高风险、高效益,符合经济规律,但出租车行业却相反,驾驶员既要承担高风险,又不能得到高收益。驾驶员无论生意少、身体病(非大病),还是发生交通事故(非责任事故),都要按照指标交费,而不加班月收入只有1200元左右。如果油价上涨,他们的利益又首先受到损害。反观出租车公司,既属于公用事业类行业,又与驾驶员实行大承包,只要有人开车,公司基本无风险,收益却在15%左右,远比国内外低风险的其他行业要高得多。
二、精神压力过大:出租车驾驶员时时担心每天指标能否完成、一天收入多少,即使在空车行驶中还得分心看扬招、寻顾客。实际上象个体经营者,精神压力特别大,这是一般人无法理解和体会的。也是公交驾驶员所不必担忧和无法比拟的。
三、健康状况甚忧:出租车驾驶员常常需要隔天当班,一天内工作近20个小时。车厢内条件又差,无法正常休息,且饮食无定时,甚至上厕所也很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超时劳动,造成患病人员较多。虽然有社会医疗保险,但这十万人若健康出问题对社会必然造成无法估量的压力。
四、安全隐患严重:出租车驾驶员一天工作至少十几个小时,疲劳驾驶再加上精神压力,容易出车祸,安全隐患多,交通事故就难以避免。
五、退出人员增多:上海10余万出租车驾驶员中,有不少是在企业改制中转岗的,这一就业岗位对上海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近年来已有迹象表明,由于付出多、收入少、风险高、得益少,本市市民退出这一行业的人数在逐渐增多,替代者多为郊区或外地人。若这种情况继续蔓延,对上海的稳定十分不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六、传统思维有误:目前对出租车行业在认识和实际操作中的误区还包括,车辆保养、去车队结帐和保养都不计入驾驶员工作时间,但仍要据此计算其营收指标;出租车公司管理层高收入、追求车辆上档次,致使管理成本上升,都被视作为正常;购车成本已显著下降,营收指标却一成不变;公用事业的收益等同于一般行业的利润追求。
为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好地保护出租车驾驶员的合法权益,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建议,对本市出租车行业所有公司收支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对驾驶员作一次深入广泛的摸底了解。尤其要根据目前车价降低、油价上涨、利率调低的情况,对十多年前制定的营收指标进行合理调整。在风险与收益对等的情况下,既保证公司的收益,又保证驾驶员的利益,并顾及乘客的权益,使各方都有得益,更利于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