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流脑疫情反思:信息公开与放大恐慌悖(图) |
|
|
| NEWS.SOHU.COM 2005年02月04日09:51 来源:新京报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去年就有一次疫情”
“其实,流脑并不可怕,这是一种常见的流行病,流行病总有他的发生规律。”解放军105医院传染科主任陈从新说,我们只要正确认识流脑,并及时治疗,这种流行病就是可防可治的。“早在去年春天,我们就预料今年可能还有一次流行。”陈从新对记者分析了流脑发病的一些规律。
流脑全年都可发生,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在11月到次年5月,3到4月为高峰期。
人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免疫,但随着人群免疫力下降及新易感者逐渐增加,使本病呈周期性流行,一般三到五年小流行,7到10年大流行。按陈从新的说法,2003年冬到2004年春天,安徽已出现一次疫情,当时患流脑的人数甚至超过这次。
“我印象中那次全省有200多人患病,死亡11人。”陈从新说,“当时我们就预测安徽省今年可能还有一次小流行,现在这个预测应验了。”
安徽省疾控中心拒绝证实陈从新所说的数字。但记者了解到,2004年春季安徽确实有医院收治了病人,解放军105医院收治了20多例,安徽省立医院也收治了6例,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有收治病例。
陈从新介绍,从全国范围内的流脑发病规律也能看出它的流行周期。我国1896年发现流脑病毒后,曾经历过三次大暴发,分别是上世纪50年代、1967年和1976年,之后由于流脑疫苗的广泛接种,再没有过大流行。
安徽省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期相对比较频繁。1982年,陈从新大学毕业后就到解放军105医院感染科上班,那几年每年春季都会有大量的病人,但到90年代前后,就几乎没有什么病例了,每年只有一些零星的患者。
接下来一次相对规模较大的流行就是2004年春天的那次局部流行。而时间长了不见流行,乍一出现,不少人刚对流脑的恐惧缘于对流脑的认识不清,从而耽误了治疗,造成了部分感染者的死亡。
“为什么今年流脑被如此关注?”与流脑防治打了四十年交道的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丁静秋对此也表示不解。
1月31日,丁静秋说,流脑发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带菌者。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成人60~70%为无症状带菌并对流脑已具有免疫力,发病多为儿童。由于病原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差,只有与传染源密切接触时,才可能感染流脑。因此,北京市疾控中心建议,不去疫区的成年北京市民无需接种A+C群流脑疫苗。
丁静秋说,按她的统计,每年冬春季医院都要接治流脑病例,仅2004年春天,医院先后接治了50位流脑病人,“他们绝大多数是从外地来北京的打工者。”
此时,丁静秋负责的感染科病房里还有两位流脑患者在接受治疗,这也是北京市目前所有的在治流脑病例。2月1日,北京市卫生局公布的流脑监测数据说,2005年以来,北京市共接到流脑病例报告6例。公开消息显示,除地坛医院的两例在治病人外,其余4名病人已经出院。
C型流脑能否确认
目前按照细菌表面特异多糖抗原之不同,流脑可分为13个群,此外还有一些尚未肯定的新群。其中以A、B、C三个群最为常见,C群致病力最强。
C群是近年新发现的群,目前公开的报道认为,此次安徽发现的61例流脑病例属于C群,C群脑膜炎双球菌是祸首,由此带来了社会对C群的广泛关注。
安徽省自2003年9月在青阳县发现C群流脑以来,省疾控中心就已经着手研究这一种群在13到18岁年龄段之外的人群中发病特征,结果目前还没有出来。对C群流脑的消息,陈从新有不同的看法:“从医治病人的角度来说,区分C型不C型不是很重要,不是说A型的疫苗就只是对A型有效,对C型就没有效。”
“况且,现在还不能确定这些人都是C型。”在合肥市的解放军105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记者都得到了这样的说法,这几家医院的感染科在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地位是排在前几位的。
安徽省立医院医务处长、感染病科主任鲁朝晖2月2日表示,该院收治的4名被感染者的病源学分型都没有出来,也就是说不能确定到底是不是C型。
陈从新介绍,本次流脑事件中,解放军105医院共收治了3例被感染者,但到目前为止,他并未接到疾控部门对被感染者进行取样分析的工作,也就是说是不是C型也没有明确。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次收治了两名流脑患者,该院感染科住院总值班(医院里几个医生轮流的工作,在一段时期内负责某一科室的全部住院日常事务,全天候值班)郜玉峰的记忆是“我每天都在,但我印象中他们没有来取样,具体有没有我就不知道了。”
记者就上述三家医院的说法求证时,安徽省、合肥市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均未给予回应。“我真的不能保证61例当中有几例做了采样分析,不能就这样对外宣布了都是C型的消息。”陈从新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