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顾一琼 新年伊始,一些商家为招徕客源又琢磨起“新花样”。这次,小小利市封(俗称红包)被无辜地“牵扯”进来,成了商家诱惑消费者的“帮手”。面对这样的“罪名”,小红包在大喊冤屈的同时不得不再给众人提个醒儿:天上不会掉馅饼,千万别被“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外表所迷惑。
“惹罪”事由
开信箱取报纸时却发现了一个红包!这两天,瞿溪路上某小区内的多数住户都有这样的“惊喜”。红包里是一张某美容美体院的VIP卡,据卡面标示卡内储值500元。
四十来岁的高阿姨怀揣着这张卡,找到小区附近的这家美容院。当她想凭卡潇洒美一回时,却遇到了种种“阻碍”。首先,该卡只能用于脸部轮廓雕塑、美白护理等几项内容,其余项目只能“自掏腰包”。其次,用卡消费不能享受折扣,不能购买产品也不找零。而根据价目表,护理项目中很少有原价低于500元的。“那我去问隔壁阿姨要一张卡。两张总可以做个称心的护理了吧”,高阿姨还挺机灵。“不行”,店堂小姐断然拒绝,原来,还限定“一人一卡”。
幸好事先问了问,没稀里糊涂地成“座上宾”。高阿姨算是明白过来了,不过惹得一肚子憋闷,“用红包骗人,看到了戳眼睛!”
小红包申辩
对于商家派发的优惠券、体验券,百姓就能“泰然处之”。为何一套上红包,烫上VIP几字,就能迷惑人的心智?小小红包虽然无奈但却挺不服气:原本只被用来分红、分利,称得上人见人爱;如今却落得个混淆视听的“罪名”。究其实,正是商家“击”中了消费者贪红好利和虚荣的心态,变换了促销手段,安心等待愿者上钩。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