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本报记者 邹建锋
从2005年元旦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笼罩在寒冷的冬雨之中。对于江苏吴江、浙江绍兴等地的化纤出口生产企业来说,这种阴冷潮湿的天气或许格外容易引发他们的烦恼——那就是欧盟委员会从2004年6月17日开始对中国第35类纺织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
“3月17日”之坎
2005年3月17日,中国对欧盟出口的化纤企业将面临欧盟委员会反倾销调查的初裁。这项初裁将影响到中国827家化纤企业对欧盟的出口业务。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福建等地,其中江苏吴江和浙江绍兴为最集中的地区。
“情况不是很乐观!”吴江蚕花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反倾销应诉事务的顾益明先生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吴江蚕花进出口有限公司是56家应诉企业中通过抽签被确定的7家接受反倾销调查的企业之一。这家公司的主要出口品种有真丝、化纤、服装、面料等。2004年,该公司出口额达到2500万美元,其中70%的销售额来自对欧盟市场的出口。顾益明估算了一下,遭到反倾销调查的品种去年向欧盟市场的出口额约为800万美元。
从2004年二季度以来,顾益明就一直在为反倾销应诉的有关事项奔忙。
而事实上,欧盟的战车从2004年年初就开始启动:
2004年1月14日,代表欧盟25个新老成员和土耳其等国纺织和服装行业利益的非政府组织“欧洲服装纺织品协会”举行专门针对中国出口欧盟纺织品服装的记者招待会,会长李伯尔特表示,该协会准备就中国出口至欧盟的合成纤维织物向欧盟委员会提起申诉,要求欧盟委员会采取措施,限制中国相关产品对欧盟出口。
2004年1月15日,欧盟委员会贸易发言人冈萨雷斯表示,中国对欧盟国家的纺织品出口激增,2003年1至9月与2001年同期相比,出口量增长了300%,出口额增长了91%。中国对欧盟纺织品服装出口已取代了一些中小发展中成员如孟加拉国等国的纺织品服装对欧盟的出口,并对欧盟纺织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欧盟委员会将仔细研究欧盟国家纺织行业提供的任何信息,然后再决定采取何种措施。
2004年1月26日,欧洲服装纺织品协会秘书长拉肯表示,该协会正式决定将诉状提交欧盟委员会。
消息传来,代表中国纺织品出口生产及贸易企业利益的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立即向国内企业发出预警,并于2004年5月份在浙江绍兴举行第一次行业预警协调会议。
6月18日,按照计划,第二次行业预警协调会议在绍兴举行。但是6月17日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的化纤产品正式开始立案进行反倾销调查。
“于是预警会变成了应诉会。”顾益明对记者说。
6月21日,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正式发出《欧盟第35类纺织品反倾销调查应诉通知》。
根据来自欧盟委员会的资料,本次反倾销调查涉及到中国的827家纺织企业,涉案金额达到4.16亿美元。据悉,这是中国纺织业有史以来遭遇的最大一宗反倾销案。
面对欧盟委员会的发难,中国纺织企业表现出了很高昂的斗志,共有56家企业参加应诉。这也是中国对外贸易遭遇反倾销案件中应诉企业最多的一次。
“应诉企业太多,所以欧盟委员会采取抽签的方式,选中了七家应诉企业作为调查对象。”顾益明告诉记者。2004年10月份,欧盟委员会官员专程赴位于吴江市盛泽镇的吴江蚕花进出口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调查。
无损害抗辩
2004年12月20日,反倾销听证会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举行。中方派出了由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浙江省、绍兴市外经贸部门官员和有关企业组成的应诉团体前往。欧盟总部反倾销科科长赛查和科员阿米尼主持听证会,听取中方协会代表和律师的发言。
中方在会上共列出了七大抗辩理由,证明有关产品并未对欧盟同行业造成产业损害。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的《无损害抗辩书》基于对一些关键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在欧盟化纤布行业,不存在因中国进口而导致的行业损害和行业损害威胁,要求欧盟委员会驳回申诉方对中国产品的指控。
在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组织下,在56家应诉企业中有36家参与了行业损害的集体抗辩,并于2004年11月底举行座谈会讨论无损害抗辩听证会前的准备工作。
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有关人士介绍,之所以提起无损害抗辩,是因为:
第一,在申诉方的起诉书中,很多涉及行业损害的关键要件不符合WTO反倾销协定及欧盟反倾销法的要求,而欧盟委员会对此未加认真评估,就向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发出了征求意见公告。
第二,此案应诉企业共有56家,但龙头企业不多,只有一家的出口额达到了2400万美元,其余大多在500万至1000万美元之间。最后应诉企业共聘请了12家律师事务所,这一下欧盟方面感到了压力——不仅应诉企业多,还要分别对付这样多的律师,其行政成本之高,实属始料未及。压力之下,欧盟方面要求我商务部指定一家中介机构,协调所有应诉企业的诉求,这样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就被推向了前台。在应对反倾销调查中,除了组织、协调单个企业的应诉外,代表整个行业向调查当局做必要的抗辩,也是商会的重要职责。
第三,本案是欧盟对我纺织品首次发难,同时也是迄今为止对我发起的涉案金额最高的一起反倾销调查中方统计4.87亿美元,欧方统计约4亿美元。在全球纺织品配额行将取消的背景下,欧盟此举是否带有试探的意味?商会担心一旦让对方得手,将刺激更多的欧盟企业效仿,所以一定要全力以赴应诉到位。
“市场经济地位”的玄机
2005年1月27日,欧盟相继就应诉企业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作出了初裁披露,先后有23家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但是令人感觉惊讶的是,7家被调查企业中,却有5家没有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其中包括规模相对领先的吴江蚕花进出口有限公司、绍兴天龙控股集团等。
顾益明告诉记者,被调查企业中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两家企业都是台资企业。其他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企业出口规模相对都比较小。也就是说,影响本次应诉大局的主要企业都被排除在“市场经济地位”之外。
这也就是顾益明在刚见到记者时表现出忧虑的原因。
据了解,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企业在进行应诉时只需要提供本企业内销价格等有关数据与外销数据进行比较。“这样应诉成功的难度就会小得多。”顾益明说道。
而其他企业的应诉难度就大大增加了,因为欧盟委员会将以墨西哥作为反倾销调查的替代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告诉记者,墨西哥的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二十倍,“这样的调查得出的结果怎么可能公正呢?!”
顾益明则告诉记者,其实所谓的“第35类纺织品”涉及的品种非常多,仅吴江蚕花进出口有限公司就涉及到近千个品种。
他说,另一个问题还在于,多数品种在墨西哥无法找到同类产品进行替代。
本案的另一个玄机还在于,本次提起诉讼的“原告”显得非常神秘。“欧洲服装纺织品协会声称代表七个生产商,但是一直不肯提供具体名单,至于这些企业所受到的损害更是无从知晓。直到去年11月份,对方才提供了七个企业的名单。”
在这七个企业中,有一家是日本东丽公司在捷克的一家子公司。
“我们的欧盟客户中,有不少原来是他们的客户,但是由于他们的产品缺乏竞争力,客户都跑到我们这边来了。”顾益明说。
据了解,日本东丽是全球最大的纤维厂商之一,其在中国南通的投资达到了24亿元人民币。
“欧盟发起的反倾销,日本东丽可能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一位人士这样分析。“虽然发起反倾销之后,东丽在中国的子公司也成为反倾销的对象,但是他们由于会计制度等和国际接轨较紧密,可以相对比较容易地获取市场经济地位,在倾销幅度的认定上非常有利。最后形成的局面很可能是:中国企业遭遇较高的反倾销税率,而他们则获得轻判。这样一来,他们就能重新在欧盟市场获得有利地位。”
在反思中寻找通途
据记者了解,2003年前后,在“两千万投资一年收回”的市场前景鼓舞下,江苏、浙江一带的民营纺织业出现了投资高峰。
“今天的投资是明天的供给。”当时不少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极大的忧虑。
2004年以来,中国纺织品出口遭遇的贸易摩擦进入高峰期,中国纺织行业巨大的生产能力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满头银发的杜钰洲在中国纺织界的形象就像一位慈父。对外,他始终护着本国行业,不遗余力地为中国纺织业的增长和发展辩护;对内,他则不断地叮嘱行业要“快快长大”。
谈到2005年的纺织品出口,他说:行业的注意力一定要转移到产业提升和品牌战略上来。
“希望2005年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增长不是靠数量的扩张,而是价值的提升。”
“如果我们数量不增加,而价值增长一倍,谁也没有话说。因为这是我们的真本事——可惜我们的本事还不够!”
在绍兴从事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浙江美德丰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庆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几年的主要精力是开发中高档面料市场,一方面这样有助于避开贸易摩擦,另一方面,这样也能够避开大量的低水平竞争者。
另外,周庆德还告诉记者,据他了解,绍兴地区的很多纺织企业“目前非常不景气”。从2004年下半年以来,投资的增速已经大大回落。
而在顾益明看来,纺织品出口战略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事情,因为单个企业抑制出口或者提高价格都难以影响全局。而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尽快争取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今年2月25日,正在中国访问的欧盟贸易委员彼得·曼德尔森表示,欧盟将较快地解决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如果这一承诺兑现,顾益明也能够松一口气了。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