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因“民工荒”而为广东过分担心。如果因此使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陷入瘫痪,未必不是一种自然淘汰,以此契机进行产业升级,广东可能“因祸得福”
用工结构性矛盾突出,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共同面临的紧迫难题。对立志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两大区域来说,谁率先破解“技工荒”困局,意味着谁先获得竞争优势
民工流动加速广东产业升级
吴焰:
广东缺工100多万,今年开局后,前往广东的务工人员又比往年减少,这对当地企业乃至产业发展会造成多大影响呢?
邓圩:
客观地说,对一个拥有2300万外来工的地区,珠三角年缺工100万还算是正常。当然具体到一些企业、行业,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最近到一些县市采访,企业负责人必定谈及招工难。过去愁订单,现在愁的是人手,有的企业坦言:现在有厂房有生产线,但用工人手不够,有订单也不敢多接。
吴焰:
广东省社科院曾经就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竞争力连续3年进行评估比较,认为长三角增长后劲大于珠三角,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人力资源。课题组负责人丁力曾对我解释,长三角良好的人文环境、法治环境及经济发展前景,会吸引更多人才创业乐业,这又会加快长三角发展步伐,可能会拉大两大区域间的竞争力差距。
邓圩:
一件产品利润不到1毛钱,不少珠三角加工企业就是这样的情形,这类企业过去的赢利手段,往往就建立在“廉价劳力”、“低工资”这些所谓的比较优势上。如果工人的权益真正能得到保护,就意味着企业劳力成本支出将大大增加。面对这种必须提高劳动力成本的形势,珠三角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前途不容乐观。
吴焰:
恰恰是这些“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使珠三角不少地区陷入“低技术陷阱”。厂家不愿意投资技术更新、提高工人素质;外商也宁愿多雇些廉价工人,少用先进设备。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时至今日,珠三角的一些产业结构仍未能摆脱一二十年前的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的状况。这类企业有没有必要在生产成本大大提高的珠三角生存下去?珠三角的产业定位到底需不需要大量这类企业?
邓圩:
你的问题正是广东省政府已经考虑了几年的问题。曾有一位领导不无忧虑地说,珠三角不把“坛坛罐罐”扔掉,怎能实现产业升级?有鉴于此,广东这几年产业升级中,也采取了以增量促升级的办法。因此,在决策层中有这样的声音:“民工荒”对广东产业升级来说是件好事。
所以,作为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低廉价格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高新技术产业和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被视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民工荒”也好,“招工难”也罢,如果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部分产业退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使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陷入难以生存的瘫痪状态,逐渐退出珠三角,未必不是一种自然淘汰;通过“保护并提高劳动力成本”,也可以殊途同归,逼迫企业要么想方设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要么只好梯度转移。
吴焰:
如此一来,珠三角乃至广东的产业升级,会由此获得一个外在推力而提速。
邓圩:
所以,不必因“民工荒”而为珠三角过分担心。广州以及珠三角地区目前都确定了产业定位,如果利用好这次契机,珠三角可能“因祸得福”。
另外,还值得关注的是,正在接受产业转移的珠三角周边地区,也不同程度地遭遇了“民工荒”的影响。这种现象该如何解读,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有何影响,值得人们思考。
“技工荒”比“电荒”更堪忧
吴焰:
说到产业结构,一般认为,长三角的起点高于珠三角,跨国公司多,对劳动力的素质也有较高要求。虽然目前大量劳动力首选长三角,但长三角缺工现象依然严重。
邓圩:
供不应求?
吴焰:
准确地说,是用工出现结构性失衡。其一,制造业工人紧缺。长三角制造业发达,需要大量有技能的、适应制造业的“新型民工”。其二,支柱产业用工矛盾尖锐,比如,IT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产业,用工量极大,但每年全国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毕业生,远远无法满足。只要专业与电子沾点关系的,在学校就预订一空,而其它专业的,往往出入四五次招聘会也难觅岗位。其三,中高级技工普遍紧缺。浙江媒体曾报道“10万元招不到一个钳工”:“皮衣之都”海宁因为严重匮乏制衣技工,每年至少损失100多万美元订单;苏州企业大致需要1万名数控技师,但全市居然找不到一个。
邓圩:
这也是珠三角迫在眉睫的一道难题。广东要打造“世界制造业中心”,而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工人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广东,工资高出原来30%—40%,高级工缺口还有30%。去年,广东省劳动部门在珠三角8个主要用工城市细致调查后认为,说广东遭遇“技工荒”更贴切。
吴焰:
长三角技工缺口更大,16个城市上百万家企业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工缺口已接近70%!浙江省城调队去年底的专项调查发现,该省高级技师缺口竟达93.8%;高级技工和中级工的缺口也都在五成以上;缺口率最低的初级工,也达33.7%。
邓圩:
这是全国性难题啊!看来“技工荒”在考问“中国制造”。
吴焰:
问题在于,我国教育模式和公众观念,都重学历教育而轻技能实用教育。大学屡屡扩招,职教类学校却在萎缩甚至“无生可招”。畸形发展的局面终于遭了“报复”。有种说法,“技工荒”将比“电荒”更让长三角头疼。缓解“电荒”可能只需三五年,但缓解“技工荒”,至少要10年。
邓圩:
所以,在两个三角洲之间,也出现了“争夺技能人才”的现象。
吴焰:
长三角与珠三角都明确要做“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那么,谁率先破解“技工荒”困局,谁就朝目标迈进了一步。
邓圩:
靠“抢”解不了困局。最近,广东紧急行动起来,《珠三角技工培养输送计划》目前正在研究中;肇庆市也在着手创建“泛珠三角”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希望利用“泛珠三角”已有的合作态势以及周边省区丰富的劳动力,到2010年培养中职在校生8万人以上、高职在校生2万人以上。
吴焰:
“英雄所见略同”。长三角地区和企业也加大自身“造血机制”。1月上旬,杭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杭州第一技师学院挂牌成立,像杭州紧缺的维修电工、园林绿化、医药商品经营专业,每年要培养近3000人。当月,“长三角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项目又进入实施阶段。中心投资8.5亿元,计划每年培训各类高技能人才3万人次。同时,一些企业也与学校合作设立了“定点培训班”。
邓圩:
相对提高“用工竞争力”来说,这更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
吴焰:
反过来,它也要求新生代农民工为提高求职竞争力,必须不断接受培训,掌握适应产业升级后的劳动技能。否则,两年前已经在长三角出现的“洋工人来华抢饭碗”现象,就可能大范围出现——这同样也是市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