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人的目光中
“我们一家人就守在电视机面前,追着看所有关于他们俩的新闻。”
任务落到了卜召勤的老婆、弟弟和弟媳身上。
12月16日,孩子出生的第三天晚上8时,三人抱着孩子,从灵璧出发,连夜赶往合肥。他们借了600块钱包了一辆车,这是这家人这辈子花的最大的一笔交通费。
选择包车趁天黑出发是因为不希望被人认出连体兄弟的样子。襁褓包裹得紧紧的。果然刚开始连司机也没看出破绽,后来喂奶时才瞧出来是怎么回事,长叹一声后不再说话。
到合肥已经是夜里1点了。三个人都是第一次来合肥,转啊转,终于路过了一家医院。车子停在门口,他们迅速上了5楼。周围一片静寂。发现了一张送病人的担架。怕孩子冷,先给孩子多裹了一层衣服,然后轻手轻脚地放上担架。接下来,三个人悄悄躲在上一层的楼道走廊里,过一阵子就轮流下来看看孩子在不在。
孩子一夜出奇地安静。
一直等到天亮,早上7时左右,最早出现的一个护士发现了担架上的孩子。
他们眼瞅着护士把孩子抱进一个病房的一张床上,赶紧记下几号房几号床,还去外面专门给卜召勤打了电话,告诉他孩子放的位置和现场的情况。
孩子突然大哭了起来,哭声惊动了许多人过来围观。
到中午11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卜召勤的弟弟打电话给当地电视台一个叫“第一现场”的新闻节目。记者很快赶到了。确认孩子得到了医院的收治后,三个人才放心地离开回了灵璧。
“那些天,我们一家人就守在电视机面前,追着看所有关于他们的新闻。知道孩子安全被收养,心里才踏实了很多。”卜召勤说。
他们看到,孩子先是被合肥市儿童福利院当作孤儿收养,几个小时后就发现呼吸困难,然后被送到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治疗。
后来听说医院进行的多次会诊结果均不理想。医院还在网上发布求助信息,河北和山东等地的专家也来医院看过,但一看到兄弟俩心肝肠多处相连就放弃了分离想法。
兄弟俩的体征渐渐稳定下来,体重从5.24公斤增加到了6.8公斤,可以适当脱离氧气管自己呼吸了,只是血氧饱和度仍然很低。
爷爷卜召勤清晰地记得,到了今年1月11日,电视上关于连体兄弟俩的新闻突然中断了。
“看来孩子是没指望了。”卜召勤说。
希望被点燃了
“他们睡觉时哪怕能仰卧一次,我就满足了。”
连体婴儿的命运在1月中旬突然出现了一线生机。
这一天,合肥市儿童福利院的李医生接到了一个来自德国柏林心脏中心的电话。一个名叫翁渝国的华裔医生说自己在互联网上看到了一则连体婴儿向世界求助的消息。他表示自己将免费为连体婴儿做心脏手术,前期检查可以放在上海东方医院进行。那里有一个中德合作的心脏中心,翁医生是德方合作医生。
几乎同时,卜召勤也接到了当地派出所打来的电话,是福利院委托派出所找寻孩子家长的的。“这是不是连体孩子家啊?”卜召勤心里一惊,忍住没吭声,挂了电话。
过了几天,一个记者通过孩子出生当天的知情人找到了他们家。“我再不好意思不承认了。”
听了记者转达的德国医生的消息,一家人的希望暗暗地重新点燃了。
黄宝静这时才知道真相。
可她几乎无力去改变任何现状。她知道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前后两次住院花了1万多元钱,家里欠了好多债,连奶粉都买不起,即使把孩子留在家里也养不活。”
她只能一个人偷偷地哭。别人当着她的面不说什么,但是走在路上,她能感觉到背后有人指指点点,什么“造孽啊”的话都传到耳朵里。令她难过的是竟然连她自己的一个大伯也开始疏远她,甚至不和他们家来往了。
黄宝静夜里特别想孩子。孩子未来会怎样,她几乎不敢去想,但她清楚地知道现在不能把事实告诉丈夫,为了让他在看守所始终有个念想,她给卜现凯递了一张纸条:“大瑞好吗?在那里你一定要好好的,不要惹事生非,你不顾爸妈,也要顾我和两个孩子。家里一切都好,我会等你的,你放心吧。宝静。”
2月28日,黄宝静第一次去安徽省立儿童医院看自己的孩子。第一眼见到孩子的模样,她差点哭晕过去。之后,她去福利院办理了监护权移交手续。她终于又成为母亲了。
6个小时悄悄过去,平安到达上海东方医院门口了,黄宝静长嘘一口气。
她不知道上海能否给她的孩子带来新的希望,她只是看着两个孩子睡觉从来都是侧着身,就只是盼望,“他们睡觉时哪怕能仰卧一次,我就满足了。”
“全世界的人都未曾见过的心脏”
“东方医院心脏中心”成了那几天医院新闻绝对的主角。它的走廊里也一下子冒出许多各地赶来的心脏病病人。
3月1日这一天,连体兄弟的到来成了上海东方医院当天最重大的事。门口站满了医院邀请而来的上海媒体记者,还有一直从安徽追踪而来的媒体记者。
连体兄弟被迅速送到了5楼的高危婴儿监护室。医院在14楼的医生住宿区给黄宝静和卜召勤安排了床铺,免费提供食宿。
在最短的时间内,刘中民院长调动了全院12个科室,成立了由12名专家组成的诊疗小组。
除了有医护人员的照顾外,连体兄弟居住的高危婴儿监护室门口还专门安排了4个保安,这种安全强度在该院历史上尚属首次。
专家们当天晚上就为兄弟俩做了心脏检查。“查出来的问题比在安徽检查时更严重。”连体兄弟的心率也一直居高不下,每分钟跳动150至160次,处于超负荷运作状态。
第二天上午,12名专家又对连体兄弟作了会诊。结论是“这是全世界的人都未曾见过的心脏”。
连体兄弟的新闻随后几乎每天出现在报纸和电视中。东方医院专门安排了办公室接待各地涌来的记者,“东方医院心脏中心”成了那几天媒体医院新闻绝对的主角。
在记者采访时,东方医院经常介绍“自己的医疗团队具备一流的心脏手术技术”。
东方医院心脏中心走廊里也一下子冒出许多各地赶来的心脏病病人。他们站在一起,谈论着连体兄弟的新闻,也互相倾诉多年求医的痛苦。
“我的孩子一出生就是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看到新闻我连夜坐车赶过来了。”一个来自安徽的中年妇女红肿着眼睛说,“我们的希望都在这里了。”
一个少年站在她身边,嘴唇发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