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部研究员 金柏松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董晓宾报道
《国际先驱导报》:伴随着近些年中国商品出口的强劲势头,不仅中外贸易摩擦频繁,甚至针对中国商品的恶性事件也变得司空见惯,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金柏松:中国去年出口的鞋平均起来地球人能一人穿一双。这些鞋大部分出口到发达国家,平均下来,发达国家每人一年要从中国进口两三双鞋,可见中国鞋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有多高!
由此造成的中国企业与当地企业的利益冲突是非常尖锐的,这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竞争。一般意义的竞争无非是你多赚点,我就少赚点,而这种竞争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当地企业挤跨,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矛盾,所以说这种竞争是颠覆性的。
这种竞争方式并不可取,在国际市场中,高手之间的竞争如同武林高手切磋武艺,只要决出胜负即可,并不是为了把对方消灭掉。
《国际先驱导报》:置对手于死地,似乎并非是中国企业的初衷。
金柏松:的确,这种结果并非出于中国企业有意为之,这些企业并未意识到自己出口的鞋或其它商品对当地社会会有什么影响,当地企业的增长速度一般比较缓慢,但中国企业生产能力强,而且很多都是小企业,很快就能在对方市场占据相当大的份额。
《国际先驱导报》:是不是应该将中国企业的“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呢?
金柏松:中国有句古话,强龙不压地头蛇,更何况“消灭”地头蛇!中国企业应该意识到走向国际和在国内的竞争环境是不一样的。中国出口企业尤其是那些小企业应该提高这方面的认识。
我建议一些地方政府应该有意识地引导本地出口企业的兼并,发达国家企业凭借其雄厚实力都有相当的资金用来进行市场研究和市场开发,而让我们原本分散的小企业坐大可使其具备从事这种研究的条件,这对于树立中国出口企业对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的正确认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国际先驱导报》:今后像中国鞋遭查抄这类的恶性事件还有可能发生吗?
金柏松:完全有这种可能。拉美、非洲等地区都有出现的可能。
《国际先驱导报》:如何防患于未然?
金柏松:加大调控力度最为重要。我们必须意识到,发达国家的人不可能都到高科技行业就业,也有很多人要进入纺织这类行业,他们属于本国的弱势群体。而中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是最强的,如果不予以一定的控制势必造成中国出口企业与当地社会的冲突。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商会的作用。还有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国际先驱导报》:我注意到近期我国为避免纺织品出口过热,连续自我设限,比如对本国出口纺织品征收出口税等等,这是不是体现出我国在防患于未然工作中有一种让利思路?
金柏松:应该说是协调。对于中国商品出口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商务部很清楚,但各个企业未必清楚。所以政府应该通过宏观调控理顺国内企业与国际市场的关系,在不伤害企业走出去积极性的前提下,避免由于企业过分追求自身利益,激化与当地社会的矛盾。
我个人认为,从今年一二月份中国纺织品进入欧盟和美国市场的势头来看,我国目前出口税的调节力度还不够。我们不收,就会被外国以高关税等方式收去,与其让他们去收不如自己动手。
【人物简介】
金柏松: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部副主任研究员,曾担任日本中国大使馆经商处二秘、一秘,商务部亚洲司日本处副处长等职务。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010—63073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