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侯利红发自北京
国内第一个公路水路综合交通区域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下称《纲要》)上周正式出台。昨天(28日),交通部综合规划司公路规划处处长王太透露了这一消息。
按照《纲要》规划,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并将进一步强化“两纵三横一圈”的综合运输通道。该地区的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体系规划是通过跨地区的资源整合,完善沿海港口、公路、内河航道、综合运输枢纽布局,建立智能化、信息化的交通支持系统,为全面提升运输服务和管理水平,建立区域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创造条件。
预计到2020年,长三角沿海港口将形成完善的集疏运体系,区域路网规模达到30万公里,内河高等级航道达到4200公里。届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运输体系、现代化公路交通体系、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综合运输枢纽和统一运输大市场等体系最终成型,将为长三角地区提供多样化且全面系统的运输服务。
如此庞大的区域交通体系建设,投资问题自然成为瞩目焦点。王太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数字目前尚不是很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沿海港口建设的投资将主要以港务局等投资为主;而公路建设的投资则主要以地方政府为主。
交通部网站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长三角公路水路客货运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例高达94.7%和95.2%。事实上,长三角公路水路交通衔接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向来在国内综合运输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为长三角的经济繁荣和结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长三角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体系一旦建成,其对经济的辐射能力不仅仅局限在长三角地区内部几个省市,还将为武汉、重庆、成都等长江上游城市和其他周边地区带来便利交通运输和经济良性发展。”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区域经济的专家高国力指出,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交通规划一定要先行。此次长三角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的出台,意味着政府已经意识到交通体系的建设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动力。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研究员朱俊峰表示,国家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和完善,目的是以区域交通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他还透露说,目前国家正在制定关于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等地区的区域交通规划。(本报记者洪其华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