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三届的历史选择
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很难绕过这个坎:文革开始后,1966年到1968年从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学生全部“上山下乡”,这也就是所谓的“老三届”。现年53岁的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就被称为“知青书记”,他在黑龙江的13年知青生涯成为包括他个人在内都颇为看重一段履历。有一次黑龙江省富锦市的知青慰问团到浙江开会时,当时在浙江工作的卢展工说了这样一句话:“没有黑龙江的13年,就没有我的今天。”北大荒的生活,塑造了这位浙江人“性格直率、办事果断、廉洁自律”的风格。
文革结束后,于1977年和1978年两次针对社会考生举行春季高考,他们是奋斗的主力军,此时他们的年龄已经接近30岁。他们的成长虽然被耽误,但历史也给了他们一个不可多得的契机。80年代初,正处在改革初期的中国急需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干部,邓小平倡导提出的干部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标准给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创造了机会。他们包括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北京大学78级)、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复旦大学78级)、青海省委书记赵乐际(北京大学77级)、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78级)、甘肃省省长陆浩(兰州大学78级)……
一名叫葛焰的“老三届”不无自豪地说:“1977和1978年高考中能够考取的都是那时的优秀人群,他们在校是出类拔萃的学生,由于缺乏背景或家庭成分不好,无法被保送到‘工农兵大学’去念书,但一有机会他们便会蠢蠢欲动。”
历史总是让适合的人去书写。改革开放使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走上了为他们准备的舞台,与后来者相比,他们的契机显然更好,许多人大学毕业后便进入省级各大机关、研究院校和大型国企,位处于社会决策层,加之经历丰富,对中国问题认识深透,在决策时更能科学系统地对待问题。
断续的成长经历同时给了他们一份难得的经验,这一代人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同时锤炼了自己的意志。“与年轻的干部相比,他们这代人更加乐意吃苦。生于50年代的这批领导,兼有出生于革命年代的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和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这一批人所接受的良好教育,可以说是吸取二者之长。”国家行政学院的姜平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