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报道引来市民热情支招,搜狐网与本报联合展开“都市邻里关系”大型调查
昨(21)日,本报《让邻里温情穿越蓉城那钢筋丛林》特别报道犹如一枚“情感炸弹”,在蓉城一个个居民院落里炸开了锅,引起不少楼幢单元住户的强烈共鸣。从昨日上午8时到晚上8时,先后有200多名热心读者打进本报热线,有的反映身边邻里情冷漠,有的则敞开心扉为“解冻”邻里情支招。同时,搜狐网还决定与本报联动,开展一项都市邻里关系的大型调查。
上门调查多数住户邻里情冰冻
昨日,本报两名记者来到站旗东路9号院4幢1单元,对35家住户进行了一一走访,除14家没人外,另外21家都说了自己对该单元邻里情的看法。
不太好:持这种看法的有15家。6单元6幢的张大妈快人快语:“以前我住在东城根街,四合院里的人,哪家上街忘了关门,根本不急,邻居会帮忙关。现在,这个单元好多人都不认识,遇上这样的事,邻居会帮忙吗?”底楼70多岁的王思玉太婆也持这种观念:“现在,我一般不出门,也不串户。这个院子里,只是偶而在熟人间走动一下。”陪伴她最多的是老伴和家里的小花猫。
无所谓:持这种观点的有4家。在一楼开店的邓大姐说,她是个外地来的租房人,吃住在店里,与院里人往来少,邻里情好坏与她关系不大。不过,她说她还是乐意帮忙的,不久前就帮楼上一行动不便的老人到菜市买过豆腐。
还可以:有两家老住户持这种观点。3楼8号的樊先生是单元的老住户,他说他们老住户之间邻里情还不错。不过,他希望邻里温情能更好一些。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渴盼邻里情能穿越“钢筋丛林”,从“冷”趋“热”。
热线讲述
半夜想求助不好开口
“说来好笑,我在这里住了六七年了,一幢楼里除家人外,只和两三个人摆过龙门阵。”家住万年场联合6组3号院的李素华太婆昨日打来热线电话说,两年前,她3岁的孙儿在半夜发烧,女儿女婿都出差在外,对门的邻居有辆私车,但因人不熟不好敲门求助,她足足在大街上等了20多分钟,才等到一辆出租车赶往医院,差点耽误了救治时间。
李素华太婆说,搞好邻里情很有必要,因为不管是谁,难免有时要相互搭一把手。
读者献计
三大妙招处成好朋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淡的邻里关系怎样才能“热”起来呢?一些热心读者献上了妙招。
招数一:建家庭联络卡。支招者周先生称,以小区楼幢或单元楼为单位,选一个组长。由组长走门串户,将常住户、长期租住户、临时租房者分类建一个联络卡。在卡上,除隐私外,一个住户有多少人、年龄、喜好要注明。同时,要注明有无特殊情况,在哪种情况下需要帮助。这样,新老住户不会彼此陌生,对对方有所了解。
招数二:开新老住户茶话会。站旗东路9号院租房者余勇文说,像他们租房人,初到一个陌生环境,还是希望与邻居相处好。但老邻居认生,有一些排斥心理。他认为,要取得邻居信任,首先要打破他们对自己的陌生感。他建议,一有新住户到居民院,新老住户应开一个茶话会。新的先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请老住户关照。而老的也是一样,欢迎新住户融入。这样的话,邻居就会成为朋友。
招数三:设立专门的邻里联谊场所。顺城大道一居民院的王大爷说,老的社区里,很少有活动场所,晚饭后,他们只好窝在家里。如果有一个邻里联谊场所,新老住户经常在一起摆龙门阵、下棋交流,会很快融洽。
此外,一些居民还提出了由居委会出面组织活动,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的方式来打造火热的邻里情。
特别提示
本报联手搜狐
调查邻里情
你觉得现代都市中的邻里关系好还是不好?你如何看待邻里关系的冷漠说法?假如你遇上了冷漠的邻居会怎么做?昨起,搜狐网与本报联动展开“都市邻里关系”大调查,登录网址https://news.sohu.com/20050420/n225271541.shtml,就可参加这一活动。
说出你对邻里关系的看法,也欢迎更多的人参加到活动中来,不为别的,只为真实反映目前都市邻里关系的状况,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为邻里关系的改善尽一份力,让它多几分关爱。
早报记者李晓波牛正捷杨镒实习生耿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