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大学生的官派“应酬”很多,有搞不完的活动,应接不暇的赛事。不久前,一位大学生私下跟我发牢骚:我们都快成了廉价的劳动力了,出苦力的活儿要求我们干,有什么给社会增添亮点的获得也拉我们过去,当演员的感觉真累。也许,学生正是增长知识的时候,学校和社会给他们一些锻炼机会不是坏事。不过,大学生毕竟知识和阅历有限,不是什么工作都能胜任的。即便安排他们去“锻炼”,也未必合适。
28日,四川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李崇禧表示:今后将在高校找一些学生到纪委、政法部门实习,参与反腐败行动。他希望高校师生牢固树立廉洁自律的意识,举报身边的腐败现象和行为,提出好的反腐败措施。(4月29日《华西都市报》)
纪委安排大学生到纪委、政法部门实习,参与反腐败行动,当然是好事。但是,藉此希望他们“举报身边的腐败现象和行为,提出好的反腐败措施。”笔者个人觉得这个期望值未免太高了。大学生尚未走出校门,对社会的了解主要渠道是网络和报刊,他们所接触的“社会”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还有一大段距离。鼓励他们举报身边的腐败现象,现实吗?通过几个月的实习,他们可能比反腐败专家更有洞见,提出新的反腐败措施吗?如果不能的话,这样的新闻有没有炒作的嫌疑?
反腐败依靠的是法治,依靠的是全社会的力量。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行使其作为公民的权利——举报腐败现象和行为。不过,这样的概率实在是微乎其微了。换句话说,指望在校大学生在反腐败工作中建功立业,不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不要说只是安排一些大学生实习几个月,就是让他们到纪委、政法部门就业,真正锻炼成一个合格的反腐专业人士,不经过数年的磨练之后,怕也很难“毕业”。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风气,那就是凡事总爱拿学生当噱头。前不久,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有几岁的娃娃的身影。孩子当然有发言的权利,但是,这个宝贵的名额如果给一个文物专家、一个环保专家,实际作用大约比给一个孩子更好吧。之所以给娃娃,有没有噱头的成分在内,相信大家心知肚明。
大学生因其身份特殊,近年来不断成为媒体炒作的重点对象。媒体追求轰动效应,拿大学生当噱头也许还情有可原。不过,纪检监察部门作为政府机构,应该自觉抵制这种噱头式的新闻炒作。大学生参与反腐败行动,其真正的作用和新闻记者没有太大的差别。办案的流程他们不懂,询问腐败嫌疑人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心理学知识,不是老道的纪检干部、政法办案人员,根本不是尚未正式立案的腐败嫌疑人员的对手。还有一点,初步侦查阶段,需要严格保密,让“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大学生参与,一旦泄密岂不是得不偿失?
反腐败行动,还是饶了大学生,别让他们参与为好。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