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前的态势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挑起了芦沟桥事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芦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失守;张家口、太原等大、中城市也先后陷敌。中国军队组织了南口、淞沪、忻口等会战进行了抗击,但未能遏制日军的凶猛攻势和嚣张气焰,日本侵略军狂妄地声称“三个月灭之中国”。 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在平型关一举歼灭日军精锐的坂垣师团一千余人,第一次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但是,正面战场的节节失利,使“失败论”、“亡国论”的乌云一度笼罩着中国上空。历史的要求,全国人民的愿望,呼唤着正面战场打一个大胜仗。
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早日胜利,实行全民族抗战,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7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国民党中央,9月23日蒋介石发表了《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侵华日军为了加速灭亡中国,贯通整个中国战场,决定南北夹击,合围徐州,进而一举打通津浦线,西进郑州,南攻武汉。1937年8月,第五战区成立;10月,李宗仁将军出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在这次战役中,中国的参战部队为10个师,约10万人,日军为两个师团,3万余人。中国军队虽然在人数上占优势,但由于武器特别落后,所以总的来说仍是敌强我弱。
辉煌的台儿庄歼灭战
台儿庄及其附近地区的战斗是台儿庄战役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方圆不足50公里的地域内,日军先后投入第10、第5师团的大部分兵力,共3万余人。中国军队直接投入这一地区的有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和汤恩伯第20军团支部队近10个师,约10万人,中国军队数量上虽占优势,但由于武器装备差,双方的力量对比仍是敌强我弱。1938年3月23日至4月8日,中日两军在这一地区展开了前所罕见的鏖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战初期最大的一次胜利,歼灭日军一万余人。
一、战前态势
3月18日,日军矶谷师团濑谷支队攻陷滕县后,当晚攻占临城(今薛城),以一部沿津浦线南下,于20日攻占韩庄,企图直犯徐州,遭到布防于运河沿线的我第52军郑洞国第2师的阻击;另一部福荣大佐的第63联队沿临赵(墩)铁路于18日攻占枣庄,20日攻占峄县城,矛头直指台儿庄。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台儿庄战役的意图和部署是,以擅长固守的原西北军孙连仲部防守台儿庄运河一线,一方面防堵日军进窥徐州,一方面将骄狂冒进的矶谷师团吸引到峄县南部地区,而后以隐藏于峄县东北山区的汤恩伯第20军团拊敌侧背,加以聚歼。日军的作战意图是:“确保韩庄、台儿庄一线,并警备临城、峄县,同时用尽可能多的兵力向沂州方面突击,协助第5师团战斗。”
二、台儿庄外围战
为诱敌深入,3月23日,第31师刘兰斋连长率骑兵连从台儿庄出发,向峄县方向搜索前进,91旅旅长乜子彬率183团跟进,在峄县城南20里康庄与日军遭遇。台儿庄地区战斗正式打响,我军马队为诱敌深入边打边撤,3月24日,日军逼近台儿庄开始向台儿庄地区大举进攻。
日军在台儿庄北五里刘家湖村设有炮兵阵地,排列10门大炮,向台儿庄猛轰。91旅183团3营营长高鸿立率领士兵,每人一把大刀,8颗手榴弹,杀入敌人炮兵阵地,砍得敌人无法招架,弃炮而逃。当时台儿庄战场上流传着:“话张飞大闹刘家湖的佳话”。
三、北门争夺战
3月24日,日军2000多人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开始向台儿庄大举进攻。坚守台儿庄北门的186团1营在王震团长和姜常泰营长的指挥下顽强抵抗,并在城北门外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打退日军的多次进攻。1营是新兵,入伍才半年,几乎全牺牲在台儿庄北门。王震团长也亲自架起机枪向城外日军扫射,当晚,日军200人突破小北门,躲进小北门附近的泰山庙,王震团长亲率将士围攻泰山庙之敌,终将其消灭。
四、惨烈的巷战
3月27日,得到增援后的日军对台儿庄城发动第3次攻击。日军炮轰台儿庄围墙,北城墙被炸塌,小北门亦被毁,守卫小北门的181团3营官兵牺牲殆尽,300多日军突入城内,惨烈的巷战开始
五、台儿庄反击战
4月6日,李宗仁赶到台儿庄附近,亲自指挥部队进行全线反击,4月7日凌晨1时,我军吹响了反攻的号角,以孙连仲第2集团军为主组成的左翼兵团和以汤恩伯第20军团为主组成的右翼兵团在台儿庄及其附近地区大举反攻。
辉煌的战绩
台儿庄战役,历经月余,我军毙伤日军11984人,俘虏719人,缴获大炮31门,装甲汽车11辆,大小战车8辆,轻重机枪1000余挺,步枪10000余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