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已过60年
大战的硝烟早已散尽。昔日疮痍满目的战争废墟,如今高楼林立,霓虹闪烁;遍布全球的战争受难者的墓地,树木森森,芳草青青。那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巨、死伤最众、破坏最大的浩劫,已成为人类最为刻骨铭心的一段记忆。
5月9日——60年前的这一天,欧美人民欣喜若狂地迎接着世界和平的重新降临,即使仍然生活在日寇铁蹄之下的亚洲人民,也更清晰地看见了日本法西斯的末日;60年后的这一天,联合国大会将之定为“纪念与和解日”。这一天,包括中国、美国、独联体和欧盟成员国、印度以及联合国等近60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国际组织代表聚集莫斯科,追忆往昔,共商未来,庆祝历史上这个伟大的日子。
与此同时,5月7日至11日,有近700万百姓将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卫国战争胜利日活动,于5月9日举行、由2500名二战老兵和特制的原苏联时期的军用卡车组成的游行队伍把这次庆祝活动推向高潮。类似的纪念活动在此前后遍及世界各地。
纪念战争是为了塑造和平,缅怀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已经过去60年,但其后果至今仍然在影响着世界格局,而它给人类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莫过于人类对和平的深刻理解和孜孜追求。善良的人们希望这个世界充满和解,期盼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国别、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识形态的人群能够友善相处,和衷共济。
在莫斯科胜利广场,黑色的卫国战争纪念碑犹如一把利剑,直插云霄。从下到上,刻着战争中苏联人民付出鲜血和牺牲的每一座城市的名字,它们包括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等等,一直到柏林。俄罗斯目前80%的人口都出生于二战之后。但直到战争结束60年后的今天,前往二战胜利纪念碑献花,依旧是新婚夫妇的惯例。
追求和解,其根本在于对已经发生的历史必须有着正确的认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历史的认知体现了其在当代的道德水准,而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或政治家,对历史的认知还反映了其智慧与水平的高低。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应该对这段非同寻常的历史进行彻底的回顾、总结、廓清和保存,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4月26日,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巴黎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德国的经验表明,只有“以富有勇气、审慎和自省的态度对待历史方能赢得朋友”,而不是树立敌人。
进入2005年以来,德国举行了一系列纪念二战胜利的重大活动。5月8日,德国联邦议会举行官方纪念仪式,德国政府全体成员出席,德国总统克勒发表纪念讲话。德国全国举行的各种集会、游行和其他纪念活动也有很多。5月9日,施罗德应俄罗斯总统普京邀请赴莫斯科参加二战胜利60周年庆典活动。德国总理在战后首次被邀请先后参加在诺曼底、华沙和莫斯科举行的庆典,表明德国已成为世界上一个受尊重、有责任意识和受到信任的伙伴,德国以对历史正确的认知通过了国际社会的考验。德国社会和舆论对施罗德到莫斯科出席当年胜利者的庆典普遍持肯定和支持态度。5月10日,德国将为在柏林市中心落成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举行隆重的揭幕仪式。德国联邦议会议长蒂尔泽将主持揭幕仪式,德国和来自世界各国的多名政要出席。蒂尔泽在纪念碑奠基仪式上曾强调,“修建这座纪念碑并不只是为犹太人,更是为了我们自己”,它是德国曾经“对人类犯下罪行的标志”,德国人民应当记住这一切,“永远引以为戒”。
作为二战战胜国之一,法国政府在纪念60周年时所持的态度值得一提。1月25日,希拉克总统出席了巴黎市中心的法国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揭幕仪式。纪念馆的碑文写着:“二战期间,纳粹在欧洲执行犹太灭绝计划,在法国得到了维希政府的配合,76000犹太人从法国被遣送,其中11000余人是儿童。他们大多数在集中营遇害,仅2500人生还。”希拉克在揭幕仪式上发表了讲话,重申法国直面并承担历史责任。这说明,如何评价法国维希政权这一历史禁区已被彻底打破。法国正式承认并公开展示维希政权的罪行,就是要以史为鉴,正如法国媒体所评论的:“这并不是故意揭自己的伤疤,而是希冀在健康、清新的基础上构筑美好的今天。”
而日本的态度耐人寻味。3月10日,小泉首相以与自己的工作安排相冲突决定不参加莫斯科庆典,引起舆论一片哗然。40天后的4月21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细田博之宣布,小泉还是会出席莫斯科庆典。细田博之当天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已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日本领导人与各国领导人一起出席庆祝典礼具有重要性,小泉首相决定出席这一典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之际,日本将本着追悼与和解的精神,呼吁国际社会保持广泛的团结。
这种“朝令夕改”缘起于日本极右势力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用最通俗的话来形容,就是“历史是块橡皮泥,捏圆捏方由自己”。日本的一些势力对二战是有铭心之痛的,不过仅局限于广岛和长崎的核爆炸,以及战争后期盟军对日本的大规模空袭。正如荷兰作家布鲁马一针见血指出的:“德国人理解二战的关键不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或柏林之战,而是在发现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那一刻。日本人的理解则不在珍珠港或中途岛之战,而是在广岛的原子弹。”对于日本军国主义加之于亚洲国家和亚洲人民的深重灾难,他们则有意回避,视而不见。
近年来,日本极右势力在历史问题上屡屡伤害亚洲人民的感情,在外交上也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强硬攻势,他们四处挑起争端、肆意篡改历史教科书,所作所为使小泉外交四面楚歌,陷入困境。如果没有近几个月来日本在“入常”问题上遇到了强大阻力,如果不是小泉政府的对外政策在日本国内外均遭非议,其国内民意支持率直线下降,很难想像“强硬的”小泉会出现在莫斯科庆典上。显然,从小泉改变初衷,决定参加纪念活动来看,日本有意在当前四面楚歌、一筹莫展的周边外交中寻找新的突破口,以便摆脱孤立的境地。然而,日本取信于世界的关键,在于言而有信,一个具体行动比一堆海誓山盟更加重要。
追求和解,是人类善良的愿望,而这一愿望,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须以实力为支撑。“弱国无外交”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句老话,但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美国总统布什是以二战战胜国、冷战获胜国的“双重胜利者”的姿态出席莫斯科庆典的。其之所以能够成为“双重胜利者”,与其具有超强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出席5月9日庆典的国家领导人中,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是较早确定出席的领导人之一。这是今年中国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动,通过这次活动,中国再次向世界展示了爱好和平的大国形象,表达了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共筑和平、共同发展和繁荣的真诚愿望。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本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但二战的历史昭示我们,严峻的国际竞争现实告诉我们,要实现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要以坚强的国家实力为后盾。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是全方位的。在现实的国际交往中,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和科技上,中国受制于人的地方还所在多多。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把握发展这个要务,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个难得的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把中国的综合国力搞上去,是中国同世界各国共筑和平、共同发展和繁荣的最重要的战略命题。(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孟祥青、本刊驻华盛顿记者班玮、驻柏林记者于涛、驻巴黎记者刘芳、驻里加记者张国旺对本文有重要贡献)
资料:
站在世界大战的边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60年里,人类曾数次站在世界大战的边缘。所幸,由于种种原因人类踩在世界大战的边缘的脚没有继续向前迈出。
●朝鲜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为了维护其在亚洲的霸权地位,推行侵略政策,立即出兵干涉。9月,美军为首的16国“联合国军”于朝鲜西海岸仁川登陆。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发动了5次攻势战役,将“联合国军”打退到“三八线”南北地区。
美军被志愿军挫败后,曾经一度对中国进行“核讹诈”,企图将战火继续扩大。但由于二战后裁军,美军军力不足,英法等国也不愿继续增兵朝鲜,以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压力。美国不愿在亚洲继续进行“巨人之间的碰撞”,1953年7月27日,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1958年~1961年柏林危机
1958年11月27日,苏联照会美英法政府,限期半年结束西柏林的占领状态,否则苏联就把西方在西柏林驻军人员通过民主德国的过境控制权移交给民主德国。西方予以拒绝。1961年7月,赫鲁晓夫宣布暂停苏军复员,并将军费增加1/3,肯尼迪也持强硬态度,要求追加32.5亿美元国防预算,将三军兵力增加21万人。8月,在华约的建议下,民主德国在沿东西柏林分界线修筑柏林墙,封锁东西柏林边界。18日,美国派遣1500人的战斗部队通过民主德国检查站增援西柏林。接着,双方互相以核武器试验进行核讹诈和核威胁,世界面临核大战的危险。
当危机达到高峰时,鉴于美国在核武器方面的优势和肯尼迪的强硬态度,赫鲁晓夫作出退让。10月28日宣称如果西方国家准备解决德国问题,苏联将不再坚持要在12月31日前缔结和约,撤销了6个月的期限,从而结束了这次持续3年多的柏林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革命胜利后,美古关系不断恶化。从1962年7月开始,苏联把进攻性战略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8月下旬,美空军发现导弹发射场。10月,肯尼迪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观察员监视下,迅速卸除和撤走武器,同时以美国海空力量在加勒比海海域对古巴设立了海上封锁线,进行所谓的“隔离”。美国发出警告以后的5天中,即从10月23日至27日,局势紧张到几乎“难以忍受的程度”,核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加勒比海上空,整个世界已经走在战争的边缘。
由于核均势使对立双方都顾虑重重。11月21日,赫鲁晓夫下令在30天内全部撤走在古巴的导弹、飞机及其他军用设施。随之,美国也终止了对古巴的海上隔离措施,并保证不会侵略古巴。
●印巴核危机
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在独立后长期关系紧张,两国不仅在常规武器方面展开了角逐,还在核军备方面展开了耗资巨大的竞赛。1998年,印度在48小时内连续进行了5次地下核试验,并宣布自己成为“有核国家”。1999年,印度试射成功“烈火-II”导弹,可以打击巴基斯坦境内任何目标。1998年4月,巴基斯坦试射成功远程“高里”导弹,它可以打击印度境内任何目标。1998年5月在印度进行核试验两周后,巴基斯坦也进行了6次地下核试验。印巴相继进行核试验,使南亚局势剑拔弩张,两国一度接近核战争的边缘。
但是,“核均衡”的“恐怖平衡”状态导致了战略上的相对稳定结构,使印巴之间可能的爆发核大战受到遏制作用。(杨 柳)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