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于2005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作为一代宗师,对其学术贡献进行系统的梳理,需要很高的学识。现在人们悼念这位中国社会学的开创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更多的是出于朴素的爱国热情。 社会科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生根发芽,凝聚了几代人的辛勤劳动。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作为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大多是由受过西方教育的学者开创的。在政治学领域,包括胡适之先生在内的一大批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在充分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最早的政治学主张。在经济学方面,那些远涉重洋的留学青年,在制作自己的毕业论文时,大多将目光投向灾难深重的祖国。他们的经济学观点,不但影响了西方经济学界,而且奠定了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在社会科学界,费孝通先生通过对江村的调查,开创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创建了独具特色的社会学体系。可以说,正是这样一批学者,使得中国的社会科学从一开始就站在了比较高的起点上。
然而,在中国学术发展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几十年的断流。在许多莫名其妙的政治观念影响下,中国的学术发展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者虽然看到了国外社会科学发展的景象,大量引进国外的学术著作和学术观点,但却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正是因为有费孝通这样的学者,走出书斋,走向田野,中国的社会科学才重新焕发出了生机。费孝通先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没有停留在已有的学术积淀上设坛讲学,而是因应时代的变化,重新进行田野调查,并且重新发现了苏南模式,发现了中国农村致富之道。
我习惯于带着虔诚的心态拜读大师著作。当我在《瞭望周刊》上看到费孝通先生的调查报告之后,产生了一种别样的心情。那种平易近人的文风,仿佛是在湖边的垂柳下,手中摇晃着芭蕉扇,谈天说地。如果按照当今严谨的作文范式,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成果可能都不能算作学术成果。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和那些鸿篇巨制相比,费孝通先生告诉了我们他的结论,并且给我们提供了得出结论的调查数据。不仅如此,费孝通先生还通过自己的叙述,让我们了解到了调查的经过。在不经意间,给了我们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
现在,笔者正在沿着费孝通先生的思路,进行中国当代农村法制调查。可是,在调查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艰辛和挫折,并不是常人所能够想象的。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转型期,每个人都想有所作为,可是每个人都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作为。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大量的细节被有意识地掩盖了。寻找转轨期的细节,犹如打开历史的纱布,重新审视某些人所不愿意让公众看到的伤疤。费孝通先生应该感到庆幸,在那样的时代,他能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村庄里,自由地走动,随意调查,并且能够将调查的结论整理出来,公开发表。
中国社会科学的断层,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大。在费孝通先生之后,我们可能不缺西方现代的社会科学术语,但我们缺少了费孝通先生这样的创造者;我们可能很快地就会适应西方国家所营造的学术氛围,并且在那样的学术语境中自由翱翔,但是我们所讨论的问题可能不再是中国问题,或者当我们在讨论中国问题的时候,已经习惯于西方的思维方式,离中国的国情越来越远。
中国学术这种“亲密地疏离”,可能会让中国的社会科学更像是一门“科学”,但是,这又有什么作用呢?当我们用西方人的思路、西方人的本体意识、西方人的叙述方法、西方人的表达方式来看待中国问题的时候,我们没有了融入感和亲切感,而只有高高在上的“学术”。难道这就是中国社会科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吗?
费孝通先生远去了,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术观点,还有一种治学的方法,一种纯粹中国式的治学方法。正是在方法论上的创新,使得费孝通先生在百年之后仍然站在高高的科学之巅。
有的人走出乡村,远涉重洋,可是他的目光总是探寻着那片故土;有的人从未走出过国门,可是他们的思想早已经被奴化。在中国的社会科学界,我们不需要思想的侏儒,不需要行动的矮子。在悼念费孝通先生的日子里,中国的整个社会科学界都应该低下头去,对中国一个世纪的学术发展进行全面的反思。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