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波
在土家族聚集区的石门,山歌见证了土家文化的源远流长。如今,虽然善唱的不多了,但新关镇大水井村的八旬山歌手———姚义伯,依然能用高亢的声音,纯正的山歌,展现土家风土人情。
姚义伯10岁时跟同村的老山歌手涂世银学唱。有事无事,他跟着师父转。师父同人家唱,他就跟着唱。一来二去,师父也就接受了这个徒弟,叫他怎样运气,发音,怎样才不使声音嘶哑。由于姚义伯声音宏亮,涂师父说:“你这娃子,是个唱山歌的料!”队里唱山歌的青年多,但像姚义伯这样接受能力快的少。那时涂师父是新关地区唱山歌最出色的一个,不少人跟着他学,但他看中了姚义伯。涂师父能唱上1000多首,但他毫不保留,全教给姚义伯。
解放后,姚义伯当了生产队队长,那时队里青年男女多,出工、上山、休息时他总是带头唱山歌。晚饭一吃,他就在后山山岗上,坐在草坪上或山坡上唱起来。摘茶籽、打桐籽、锄草时,山歌就是进行曲,也是他吆喝出工的信号。他爱唱,大伙也爱听他唱。大队开会,他与其他生产队对唱,总是不服输。
1954年治理洞庭湖,队里一共去了3个人。那时姚义伯年轻,身体好,休息时唱支山歌,为民工们解解疲劳。大伙都喜欢他,他做事时也肯下力,在治湖工地上入了党。
1957年初,东山峰开荒,他又带头去了。在那里,他的山歌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当时开荒队里,姚义伯唱的歌儿最多,被一位叫杜飞明的老山歌手看中。杜飞明是湘鄂边界有名的山歌手。他听到姚义伯唱的山歌儿多,发音清晰、纯正,音色也好。一天晚上,杜飞明邀姚义伯到他家去作客,杜问姚是哪个师父教的,姚义伯一一说了。杜又要他当面唱几首,杜飞明也回了几首。而姚义伯听了杜飞明唱后,知道遇上了“高人”,于是要拜杜飞明为师。杜也认为姚义伯能唱,为人谦虚,于是,便收了这个关门弟子。后来,每天晚上姚都去杜师父家学唱山歌,就这样师徒俩结下了深深的情谊,杜飞明也毫不保留地将所唱的山歌全告诉他唱,并让他记了下来。就这样,姚义伯能唱3000多首山歌。
笔者问及姚义伯唱山歌的窍门,他一下讲了一大堆。他说:“山歌呀,有郎无姐不山歌。”其中大部分都是情歌,比较押韵,易记忆。有的山歌对歌,对唱后又要解歌,这说明山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情趣万千,同时也说明诗歌来源于广大劳动人民。
唱山歌要有好的音色,要有好的记忆力,姚义伯这两点都具备,可他更具备的是性格开朗,笑对人生。没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山歌也就失去了原味。姚义伯当过民兵营长,后来治洞庭湖、大开荒,又当了几十年的生产队长。他把山歌融进了工作,融进了生活,有他的地方,就有他的山歌。2002年6月,由石门县委组织了一次“犟哥杯”土家山歌大赛,他作为山歌手中年龄最大的歌手,他唱的五句山歌《桑木扁担》赢得了阵阵掌声,荣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