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曾让多少人为之感动;在古城武冈,有这样一个人,她把特别的爱给了一群特殊的人!她,就是湖南省保护未成年人“优秀公民”、武冈市特殊学校校长廖小凤。
“再难的事也得有人做呀!”
1997年3月的一天,秦桥乡中心小学副校长廖小凤接到调令,要她担任武冈市特殊学校的校长。学校名曰特殊,不仅因为这里的学生全是清一色的聋哑、盲、弱智、肢残的残疾人,而且连校舍都那么特殊:一间普通教室中间砌了一堵间墙,分成两间教室,其中一间教室边上摆了几张床,白天做教室,晚上就是几个聋哑孩子的宿舍;另外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有一张床,平时是教师们的办公室,晚上就是保育员的宿舍。廖小凤除接手了两片大门钥匙之外,再也没有其它的。
上任伊始,麻烦就随之而来,一个年仅8岁、家住邓家铺镇的聋哑男孩来校后的第二天早晨便爬墙出去了。廖小凤得知这一情况后,心急如焚,急忙和两位老师骑着单车满街去找,并四处张贴寻人启事,在县电视台打广告。当晚,孩子的家长就来到学校,围着廖小凤又哭又闹,说找不到人就找廖小凤算账,并且于第二天便将告状信送到了县教育局。廖小凤两天两夜没合眼,第三天才好不容易将这个孩子找回来。原来,小孩在跑回老家邓家铺镇的途中,被一名在秦桥乡派出所当干警的亲戚发现后收留了。为了寻找小孩,廖小凤自己不仅花了4000多元钱,而且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她几次都想撒手不干了,可望着这群可怜巴巴的聋哑孩子,她又犹豫了:“再难的事也得有人做呀!”
用爱心为特殊孩子“垒窝”
2002年,该市新东小学搬迁,廖小凤准备将其旧址买下来,把特殊学校从原有的角落里搬出。然而补偿款及校舍维修款差不多要50万元,这对于一个仅靠社会捐助,毫无其他经费来源的学校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廖小凤东奔西跑,四处筹资,可距离最后付款期限仅剩3天时,尚有10万元没有着落。廖小凤知道,如果这次学校搬不成,今后也许就没有搬迁的希望了,她再一次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廖小凤请来老师们一起拿主意,大家一致表示,困难再大也要齐心协力实现学校搬迁。会上决定,学校停课两天,大家分头行动,向亲戚朋友去借。廖小凤将自己家里准备建房的2万元钱转到学校账上。在她的带领下,周宜新等3名青年教师主动推迟婚期,把父母给的正准备结婚的钱拿了出来;丈夫下岗的邓小芳老师将四处借来准备与人合伙买中巴车跑运输的钱拿了出来;就连两名临时工也主动把5000元钱放心地交到了廖小凤的手上。廖小凤含着泪,用颤抖的手,庄重地写下借条。就这样,终于赶在协议签订的最后期限交齐了补偿金,学校实现成功搬迁。
搬进新校址后,廖小凤带领全体师生自己动手,装修教室,维修厕所,新建操场。经过艰苦的努力,原估算需花几十万元的维修工程,仅花了不到2万元就完成了。
几多风雨,几多辛酸,8年来,武冈市特殊学校在廖小凤的带领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的体制落实了,成了教育局的二级机构;搬迁了新校舍,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新天地;办学条件改善了,电脑、投影机、缝纫设备、理发用具都齐备了,学校成了残疾儿童快乐的“家”。
“特殊学校就要办出点特色来!”
“特殊学校就要办出点特色来!”
当几年的艰辛终于为学校换来了更大的舞台后,廖小凤又开始瞄准更高的奋斗目标。
廖小凤在给孩子进行康复、文化教育的同时,上北京、下广东四处寻求合作伙伴。她要通过联学、联工的办法,让这些残疾孩子不仅能学到文化,而且能学到一技之长,让他们有用武之地。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通过艰辛的努力,廖小凤找到了当地闻名的精益模具学校,与之合作,利用该校的电脑、模具设备对这些残疾孩子实施职业教育;又经过多次洽谈,与东莞电子厂、东莞某制花厂联合创办了特殊学校生产车间,为毕业的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做到自食其力。廖小凤还根据学校的自身优势,开辟了学农基地和养猪场,大力开展勤工俭学,为在校的学生实行半工半读。
廖小凤用特别的爱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也赢得了社会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