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火队员”转岗记——某部助工罗汉军成为“科研之星”的前前后后
吴凤祥 本报记者 柳刚
“罗汉军当上科研之星了!”今年3月初,广州军区某部助理工程师罗汉军由于连获两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荣膺“科研之星”桂冠。
“高才生”成了“救火队员”
1999年7月,22岁的罗汉军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广西民族学院外语系。这位高才生没有接受外企的高薪聘请,而是携笔从戎,来到广州军区某部。
“把他放在艰苦的岗位上锻炼一下!”一纸命令,罗汉军打起背包,来到某海岛基层单位。这里,全年大雾弥漫,还经常受到暴雨、雷电、狂风、巨浪的袭扰。然而,对罗汉军来说,真正的“苦”还不是这些,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所在单位科研任务不多,岗位性质也与他的专业相差甚远。他先上海拔近千米的山头参加通信会战,接下来又参加装备维修大比武。比武归来,由于一名参谋脱产入学,他又当上了机关参谋,一干就是两年……
就这样,4年多的时间里,罗汉军成了“救火队员”,把所在单位的活几乎干了个遍!
“自主择业”让潜能爆发
“不能再这样平庸下去!”罗汉军主动向党委要求换岗。这事引来议论纷纷。有人说:“地方大学生入伍干部在艰苦岗位接受全方位锻炼非常有必要,不该见异思迁不安心。”面对议论,该部领导为罗汉军算了一笔细账:毕业后,他共换过4次工作,次次与专业不对口,有的甚至要从头学起,每次都需要3个月到半年不等的“过渡期”。与其这样,不如给他彻底换岗,他要干什么,由他“自主择业”!
去年8月底,罗汉军从海岛调出,选择了与本专业联系密切的一个科研岗位。从此,他如鱼得水,很快成为这个专业的年轻骨干。他领衔攻关的两个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入选上级机关设立的“人才库”。
“全面锻炼”应把握好度
“罗汉军风波”慢慢平息,党委“一班人”心中并不平静。政委胡富辉在政工例会上深有感触地说:“作为科研单位,每年都要从地方大学特招大量人才。把罗汉军这样的地方大学生入伍干部放到艰苦的地方接受全面锻炼是必要的,但锻炼的方式、时间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无休止地把他们放在不合适的岗位上,影响他们发挥特长干事业。”
该部党委举一反三,认真对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改进措施。近日,他们对去年以来调整岗位的10余名科技干部进行回访发现,经调整使用后个个如鱼得水,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有的成了优秀带兵人,有的拿出了科研成果。
编辑快语
不该发生的故事
武天敏
一个外语高才生,在海岛上成了“救火队员”,4年把所在单位的活干了个遍,却美其名曰“全方位锻炼”。安心干下去,说你“干一行爱一行”;不甘心这样下去,就说你“见异思迁”,让人才左右为难。在对待人才上,还有不少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似是而非的理论。当今时代,人才争夺归根到底是人心争夺。我们既然掏出一片真诚之心招来了人才,就该继续以百倍的真诚把人才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