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在中国古代的传说就有,脍炙人口的《三字经》就有:“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此乃“神童”。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也有几千年了,这漫长的历史中也就出现屈指可数的神童,不过现在的孩子七八岁能咏诗、赋棋也并不足为奇。那么究竟什么是“神童”?应当如何对待“神童”教育?
最近一期央视的《新闻调查》播放的就是《“神童”的成长》,这个调查很有意义。这位“神童”叫魏永康,住在湖南华容县,他四岁开始读小学,三年时间完成了小学六年的课程,在八岁时,他进入中学学习,13岁开始读大学,17岁就考上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他的经历让人们自然而想到的就是天才、神童。最近,这位少年一帆风顺的成长之路开始有了一些挫折。其实一开始就遇到一些问题,与其说是孩子的“神童”路,倒不如说是母亲的“神童”梦。例如这个孩子从小就是母亲陪读,在母亲的压力下只会读书,自己什么事情都不会自理,上大学也是一样,在母亲的压力下他几乎没有和同龄人正常交往的经历。由于长期生活不能自理,并且知识结构不适应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的研究模式,2003年8月,已经上了三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而被中科院退学回家。
今天所诞生的“神童”很多都是在一些人为“压力”下出现的,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了父母亲望子成龙的心情,而在教育上违背了一些客观的规律,也都是揠苗助长的产物,几乎都是在制造“神童”。
据《湖南教育信息网》5月5日报道:《3岁就能认4000字 "小神童"状告汉字研究者》,这篇报道很受人关注,优优只有3岁,却已经能认识近4000个汉字,许多媒体在报道时都把他称为“神童”。从事语言文字研究的张学涛却在媒体上发表文章说,优优的父亲并“没有什么先进的教学方法”。优优的父亲孙先生认为这个言论是对他们父子名誉权的侵害,于是将文章的作者及传播该文章的3家网站告上了法庭。记者今天获悉,西城法院已正式受理这起名誉权纠纷案。
张学涛究竟说了些什么?张学涛先生所写的《为什么要学好500个基本汉字?》中是这样说的:“2004年5月27日,北京《信报》32版刊登了《两岁男童(优优)能认四千汉字》的报道。在优优两岁之前凡是在他能看到的地方都贴上汉字,因此,优优11个月,刚刚能够摇摇晃晃走十几步的时候,就能熟练地指认出识字卡上的300个汉字。优优两岁时,终于可以读出原来指认过的所有汉字。”回过头来我在查看2004年5月27日北京《信报》,也是这样报道的,我看了新报的报道非常吃惊,因为优优爸爸说:“优优未出生前,我就在收集科学育儿的资料,我打算等到他快上小学时再把他送幼儿园过渡一年,然后上学接受正规教育。我经常注意一些有关小神童的报道,希望优优以后也能够走在前面。”
我们暂且不说这个官司,因为法律自有公断。优优的爸爸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神童还是原于媒体上有关的报道。央视在那个新闻调查中说:“神童教育在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里都是敏感而富有争议的话题。很多"神童"在成年后不约而同地认为,超常的智慧往往带来沉重的负担。因为他们脱离了现实社会,大都是生活中的低能儿。美国神童诺伯特·威纳7岁开始读但丁和达尔文著作。18岁取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在自传《昔日神童》中指出,所谓"神童"是指那些在求学之年(中学或以下)已具有达到成人智力标准的儿童,社会把"神童"过分渲染是错误的。他还以自己的经历向全世界呼吁:神童并不为社会所需。”因此无论是魏永康的母亲,还是优优的爸爸也许都是违背社会的这种需求,而在制造“神童”,实际上是在贻误让子女接受科学的教育。
无独有偶,其实违背社会的这种需求随处可见,现在的一些幼儿园也过早的把语文、数学乃至英语的教育引进教室,这里究竟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校?有一些小学教师反映现在的一年级的学生特别难教,学前教育中有许多教育并不正规需要纠正和一些孩子超前掌握一年级学生所应学的知识的学生混在一起,导致了“教”与“学”上的混乱。反省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家长在“望子成龙”,试图制造“神童”,而媒体,乃至幼儿教育也违背自己教育的原则渲染这些过早的进行的“智力”开发,这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并不会带来多少好处,如果做过分了到是非常有害的。
中国科技大学从少年班“神童”到首席科学家张亚勤说:“我从来没有给自己下一道死命令,一定要做到什么。我总是希望能有所改变。Lifeisshort(人生短暂),我觉得应该去尝试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有时候,我做一件事并不存在什么长远的目标,只是把它看作是一次挑战,一种有意思的变化。” 张亚勤还说:“每个人的智商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应该承认。”但是如果不是科技大学在他学习期间给他释放压力,我想他也未必能够成功,因为任何人为的压力都无法制造“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