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世纪的高地,回望尘封的往事。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今天,让我们再次掀开历史上那重要一幕。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战争,也是国际法发展历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在二次大战的萌动、爆发、进展与结束的各个环节上,都呈现出国际法斗争的清晰脉络。沿着这条脉络我们可以为现代战争的国际法意义找到一个完整的诠释。
凡尔赛和约——德国人心中的战争火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在国内爆发革命,在战局连连失利的情况下,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并接受了包括15天内从所有被占领土上撤退、取消全部海军和空军、交出大量武器和辎重、在全德实行军事管制在内的苛刻条件,与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当时,战线还停留在法国和比利时境内。
因此,在以后的岁月里,德国一直认为它并没有战败,而是根据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建议”要求停战的。但1919年6月,在标志着国际法体系确立的巴黎和会上,德国却又被迫签署了《凡尔赛和约》,“享受”战败国“待遇”:割地;支付巨额赔款;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限制军队规模和水平(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撤销德军总参谋部并废除德国普遍兵役制等等。
这种由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利益横加掠夺和宰割的国际条约,给德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因而也埋下了战争的种子。1933年1月,竭力主张废除《凡尔赛和约》的纳粹党魁希特勒,利用人民对和约的强烈不满,在“打倒11月罪人”的口号下被推举为德国总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随着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上台执政而最终形成。
国际法的突破——通向战争道路上的里程碑
希特勒上台以后,便有步骤地对当时的国际法体系发起挑战,不断突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因此,在德国走向战争的每一步上,都留下了国际法斗争的鲜明标记。
1933年10月14日,希特勒政府宣布德国退出裁军会议。10月19日,德国又宣布退出国际联盟。1935年3月14日,戈林宣布废止凡尔赛条约关于禁止德国拥有空军的规定而重建德国空军。3月16日,德国政府又公然违反凡尔赛和约规定,宣布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11月7日,第一批60万适龄青年被征召入伍。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以法苏两国缔结互助条约违反了洛迦诺公约为借口,宣布德国不再承认凡尔赛和约中关于莱因兰的全部条款,并派出3.5万全副武装的德兵进入莱因兰非军事区。此举得逞后,便沿德法边境加紧构筑齐格菲防线,为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做好了准备。
1936年8月,德国延长了义务兵的服役年限,一跃成为一个拥有100万军队的军事大国。1938年3月,在奥地利纳粹分子大量活动的铺垫下,德国出兵奥地利,实现了《圣日耳曼条约》明文禁止的德、奥合并。
1939年3月15日,德国在英法等国绥靖政策的让步中,又一再突破保证捷克斯洛伐克和平安全的《捷法条约》、《洛迦诺条约》和《苏捷条约》,最终将捷克吞并。1939年4月27日,德国在与波兰关于但泽问题的谈判未获结果的情况下,宣布废除《德波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军向波兰发起了“闪电式”的进攻,英法根据与波兰之间的盟约关系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
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国际法体系的建立
从1941年开始,同盟国家首脑在大西洋会议、华盛顿会议、卡萨布兰卡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旧金山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上对战后和平做出了安排,这些安排,成为战后国际体系的法律基础。
联盟国家之间首先就战后建立联合国组织进行了准备,并在旧金山会议上通过了《联合国宪章》。与国际联盟国际法体系相比,联合国国际法体系具有许多鲜明特征:一是注重了广泛性。从原始的51个会员国,到目前的191个会员国,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参加了联合国。
二是注重了权威性。现在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囊括了当时和现在所有的世界大国,提供了执行安理会决议所需的强制力和威慑力。
三是注重了进步性。联合国宪章规定,在制定新的国际法条约时,所有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具有同样的发言权;国家的战争权被彻底废除;破坏和平进行战争的责任人将受到刑事责任追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分别组成的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和东京国际军事法庭,以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对22名德国被告和28名日本被告进行了起诉和审判,这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国际法意义。有关的法律文件以及法庭判决书成为战争法的重要文件。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武力战一样,二战中的法律战也给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它的价值将会越来越深为人们所认识和珍视。
(据法制日报;周薇刘波)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二战”,共找到
2,242,484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