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距离5月26日还有3天,广州市物价局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条简短得不能再简短的通告:“原定于本月26日召开的‘洛溪大桥收费改革听证会’不举行。特此通告。”这样一个语焉不详的变折,可以算是久被热论的洛溪大桥收费问题出现的最新动态。本报对这一问题一直持有持续的关注与建设性的姿态,因而对于这样明显过于简单含糊的通告,深感疑惑与不安。
断断续续被讨论了多年的洛溪大桥收费问题,随着贷款还清日期的逼近,在最近再一次成为公众高度集中关注的焦点。当然事情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一般市民一厢情愿取消收费的期待,出于平衡交通流量的考虑,相关市政部门表示在还贷性收费之后最好能够继续维持现状的行政性收费。广州市物价、交通等部门为此于5月12日联合向媒体公布了《洛溪大桥收费改革听证会方案》,并公示约定将于本月26日上午8时30分至中午12时30分在天河大厦召开听证会,专门就上述方案听取各方意见与态度。
方案公布之后,无论是对方案内容表示赞同的市民,还是对方案持反对意见的市民,无疑都在期待听证会的召开。部分积极响应征集的热心市民,甚至为此还做了相当程度的准备——他们当然希望自己在听证会上能够言之有物、持之有理。应该说,如果听证会能够不设任何前提地确保公正性与民主性,那这样一次集思广益,将是相关多方在洛溪大桥收费问题上的一次观点交换与智慧碰撞。加之原定听证会将全程直播,那由此产生令更多市民参与思考与讨论的扩散效应,更有不可小觑的价值。
但如今市物价局的通告无疑是要令这样一个进程出现变化了——而究竟是为什么要出现变化,以及是要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却都是从简短的通告中无论如何也看不出端倪来的。本报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前往采访,市物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取消26日的听证会,是该局经过慎重研究后作出的决定;而对提交的收费听证方案,后续工作会认真妥善处理。这样避实就虚的回答,内容上显然令人一头雾水,姿态上则更是令人不得要领。
这样的通告与姿态,于神秘中透出随意,于随意中又透出蹊跷,对于一项政府与民众共同关心、急需沟通的市政议题来说,最容易造成疑惑中的不安与不信任。至少这26日的听证会“不举行”,究竟是意味听证会日期往后推迟,还是意味着听证会遭遇彻底取消,实在就需要尽快地予以解释清楚。而如果只是往后推迟,究竟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方案有调整?听证代表征集不顺利?抑或是其他的时机不成熟?言之成理的理由都可以堂皇示人,秘而不宣的举动反倒是要引人往阴暗一面去猜测的。倘若竟是听证会被彻底地取消了——那当然是一种不幸的可能,不过与这种可能相比较,完全不予说明任何原因,则更加要让市民们感觉到一种不被尊重与无奈。
正如“慎重研究后作出的决定”回答不了听证会变动的逻辑,“后续工作会认真妥善处理”也同样回答不了听证会变动后的逻辑。后续工作是什么?是指听证会,还是指收费方案?妥善处理又是怎么回事?是择机再举行听证,还是取消收费平息讨论?抑或是干脆不经听证便决定依照既定方案行事?在信息不被公开的局面下,公众的怀疑无疑都倾向糟糕的一面,如果事实最后并非如此,那政府一方的诚信遭遇误会,显然是一番不必要的削损,如果事实最后竟是如此,那公众的怀疑被证实,引发果不其然的社会心理则更是对政府信任度的打击。
洛溪大桥收费的问题,一路发展而来,其实早已经超越了单纯过桥者利益群体的视野。人大代表持之以恒的质询,公众各抒己见的意见表达,政府部门及时的反馈与解说,媒体适度客观的梳理与传播,已然使之成为了一项极具标本意义的社会议题,它内含着的关注、追问、公开、沟通、讨论等形态与程序,对广州构筑一个和谐社会具有怎样的价值不言而喻。也正因为如此,26日的听证会如果有什么变动,也断断不宜用简单的“不举行”三字来作了结。我们期待清晰明确的解释。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