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小泉纯一郎代替森喜朗上台执政,日本社会突然刮起一股“小泉热”。多次舆论调查表明,小泉内阁自4月底执政至今,内阁的支持率持续高达80%以上,为日本战后政坛上少见。
说明日本掀起“小泉热”的事例真是不少:据一家杂志的“偶像知名度调查”,小泉高居榜首;“明星效应”使小泉的招贴画洛阳纸贵,连女中学生都为此在自民党本部前排队
争购。有报道说,内阁成立后,小泉的电子邮件剧增。不仅如此,连在野党的批评都有所顾忌,谁批评小泉“反遭辱骂”,这种“小泉现象”简直到了“狂”的程度。
其实,小泉内阁与前任森内阁都是以自民党为主体的联合内阁,小泉和森喜朗不仅同党,而且同派,其政策迄今并无实质性的突变。然而,仅从森内阁变为小泉内阁,舆论的支持却为之迥异。以笔者浅见,“小泉现象”所体现的,或许可以说它是日本国民对多年来社会的“闭塞感”的冲击,是对处在转型期的日本社会必须进行大改革的一种期待。
正处在变动期的日本,改革成为日本的最大课题。一度陶醉于经济成功且信心十足的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政治失去信赖,经济长期低迷,社会充满“闭塞感”。官民协调、官僚主导等原来对稳定社会起过积极作用的体制,明显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长期沿袭下来的政界、官僚、财界三者结盟的“利益与权力复合体”,越来越为人们所厌倦。近10年来,历届政府虽高喊改革但实效不大,日本国民对经济的停滞十分厌烦,强烈希望变革,要求对现有政治模式说“不”的政治家上台。
小泉正是适应了这种气氛,以“改革者”的姿态登上舞台的。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小泉高喊“改革无禁区”,提出了消除派系、健全财政、实现特殊法和邮政事业民营化等口号,一举夺得总裁职位。当选后的小泉打出“新世纪维新”的口号,把新内阁定位为“坚决改革的内阁”,宣布退出派系,不按传统的政治力学组阁,大胆起用新人。小泉内阁强调重视与国民对话、在全国各地举办“地方会议”、办网上杂志等,这种姿态颇得共鸣。
深一层看,日本现有政党的衰败不振,选民中无党派阶层的扩大,“大众迎合主义”风潮的兴起,左右着日本的政治根基。选民所选择的,不是政党而往往是有个性、富魅力的个人,政治家主张的政策又常以取悦选民为重点。选民期待许诺对自民党和日本政治进行“大手术”的小泉,能“打破自民党传统的权力结构”,向旧官僚体制开刀。小泉内阁实际起着“拟似在野党”的作用。小泉上台后,深知舆论的重要,他把国会变成了政治的舞台装置,各政党在“政治剧场”上的争执,通过电视实况转播传到千家万户。小泉以及外相田中、财务相盐川等人的“明星效应”,使国会实况转播的收视率超过热门的棒球比赛,传统的政治风景为之一变。
不过,鉴于小泉只是退出派系而非解散自民党所有派系,自民党内仍然派系林立,党内各派目前正“静观其变”,小泉内阁仍立足未稳。目前小泉内阁的改革还只停在表态上,当他声称的“改革无禁区”一旦触犯某些集团的利益,同样有可能翻车。小泉呼吁国民为结构改革“做出牺牲”,忍受“阵痛”,但结构改革也将引起失业者的增加。维持小泉政权的最大武器是舆论,当“狂热的国民心理”冷却,选民发现自己的生活没有变化,也难保不对小泉内阁说“不”。
也有论者指出,日本国民对小泉内阁的热度主要是期待进行国内改革,并非无条件支持所有政策。许多社会人士担忧,弥漫日本社会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会不会误导日本国民。当“某某热”一旦被利用来争取舆论,并与狭隘的民族主义结合,难保不会有陷入如同战前那样的危险境地。
小泉就任后多次声称要参拜靖国神社,“要为战后日本的繁荣与和平奠定基础的战殁者”表达“敬意和感谢”,这一强烈伤害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感情的言论引起人们严重关注。小泉首相不会不知道靖国神社供奉着甲级战犯,难道也要对那些曾经误导日本国民的战争罪犯“表达敬意”吗?日本的舆论调查表明,日本大多数国民并不赞同日本首相参拜。据说小泉执意前往,还称是为“照顾遗属的感情”。显然,身为一国首相,如果对历史的认识不解决,一味伤害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日本决难取信于世界,更难领导日本成为如小泉自己在演说中所表白的“自豪的地球社会的一员”。孙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