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一个洪灾、震灾、雹灾等自然灾害较多发的地区。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启动国防动员机制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使动员机制和队伍在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得到了检验、锻炼和完善。
民兵应急分队精干管用
2003年2月24日10时,新疆伽师、巴楚县境内发生6.8级地震,造成268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36562间房屋倒塌,受灾严重的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几乎成为平地。灾情就是命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事部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启动动员预案,各级人员特别是农三师民兵应急分队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受灾现场,参加抗震救灾。农一师民兵医疗应急分队,也带着价值10万元的药品和器械,连夜从300公里外的阿克苏赶到巴楚县,协助当地医院对600名重伤员进行抢救和治疗。抗震救灾中,民兵们冒着生命危险,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在琼库尔恰克乡民族中学,民兵们在一次次余震中,从倒塌的教室里清理出桌椅500套、电脑30台、书籍3万多册,并为学校搭设帐蓬58顶,使得该校在地震发生后第四天就顺利开学。
不仅是这次地震,2004年除夕夜八一水库决堤、2005年2月乌什地震和田雪灾等,由于动员预案完善、组织严密、日常训练有素,兵团民兵都能快速集结起来,第一个赶到受灾现场,在遂行各项急难险重任务中挑重担。近年来,兵团军事部及所属人武部率领民兵应急分队先后出动12万人次,完成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1800余次,减少经济损失5亿多元,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各方支援物资及时到位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自然灾难面前,各种支援物资的及时到位也是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必要条件。在历次救灾行动中,兵团迅速动员和组织各方力量,在人力、物力、财力、资金等方面向灾区倾斜,各有关部门紧急调度车辆、机械、帐蓬、棉被、大衣等救灾物资,在接到救灾命令24小时内备齐,及时运往灾区。
伽师巴楚地震后,为了不让灾区群众受冻挨饿,兵团迅速调集火炉、方便食品、饮用水、帐蓬等送往灾区:民政部门紧急抽调了100件军用棉大衣、100床军用棉被、10吨大米、10吨面粉和1000箱方便面;兵团各级卫生部门动员派出了50支医疗救护和防疫队;电力、通信部门架设线路、开通临时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200多部,为上级决策指挥提供了保证;各级工商、派出所等部门加强监控力度,没发生一起哄抬物价和扰乱社会秩序的现象;农村信用社开设的“挎包银行”也进驻灾区,为灾民提供小额无息贷款100多万元,保证灾民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实施,为解决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提供了保证。
装备保障机制配套完善
没有充足的战备物资储备,再完善的保障预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在八一水库抗洪中,由于险情发生突然,情况严重,所需的救援物资数量远远超出了储备,致使后续赶到的人员只能躲在屋里、车里避寒。灾情发生在深夜,没有充足的照明设备,受灾群众的疏散和救援人员的撤离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在组织最后一批人员撤离时,洪水已淹没了路面,雾大、能见度极低。农六师人武部后勤科助理员丁毅强只好一手拿钢钎在激流中稳住身子,一手拿木棍探路,在冰冷的洪水中引导善后人员、车辆安全撤离出来。
针对救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动员准备工作的薄弱环节,兵团军事部严格落实民兵战备物资储备的要求,狠抓战备物资储备,定期周转,及时补充,做到了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管理制度落实。2004年11月18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兵应急指挥车辆保障分队正式组建。通过购买和改造,目前已拥有综合指挥车、应急通信车、特种照明车、火力突击车、多功能运水车、主副食加工车等数十辆应急保障车辆,并抽调数十名官兵组建了兵团应急指挥保障分队。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战备物资储备体系,军事部组织人力物力,以农六师为试点,广泛调查了五家渠地区的粮食、肉类、煤炭、蔬菜、油气和机电产品等21种物资市场,详细掌握了驻地的供应能力,并登记造册,与供应商建立经常联系,及时掌握物价上涨幅度及其它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五家渠、奇台、芳草湖和新湖为中心的五大片区后勤物资储备体系,使物资储备达到了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军民兼容、适时更新的要求,使装备保障机制配套完善,确保遇到突发情况能够发挥出强大的保障作用。
习创德 本报特约记者 郑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