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关于卫生部将禁止医院药品加价的消息一透露,引起了全国各地的震惊。昨天,记者就此对目前药价虚高的根源进行了调查,同时采访了医院、医药代表等各方业内人士,但是,对于这一看上去能减轻老百姓看病负担的新政,业内人士却并不抱乐观态度。
药价现状调查
药价虚高多种因素
A.“明扣”抬高药品价格
采访中,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其实药价高除了种种中间环节外,还有厂家给医院的“明扣”也抬高了药品的价格,而这一明扣往往比卫生部规定的15%的加价还要高。该人士解释道,所谓的“明扣”,就是药品实际进价与发票上的进价之间的差额,对于这一差价,医院内部都有一本暗账。该人士向记者举例,一种治疗肝炎的干扰素,医院实际进价是120元,而发票中加开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批发价”145元,医院就可按此批发价再加15%,以166.8元卖给病人,每支增加利润近50元。实际每瓶进价1元的维生素C,但发票上虚假批发价为3.69元,医院根据批发价再加价后每瓶4元多卖出。一瓶高血脂常用药卵磷脂,实际进价不到50元,发票虚假批发价91.30元,医院再加成每瓶卖109.5元。而正是这些“明扣”的存在,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负担。而卫生部将禁止的只是表面的15%加价,暗中的加价却没法得到解决。
B.药品改头换面涨价
老百姓看病贵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买不到便宜药,尽管国家多次对药品实行降价,但是,药品生产企业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哪种药降价厉害,就对它重新“包装”,然而,南京一家医院的药剂科主任表示,很多新药的成分其实和原来的便宜药是一样的。为了抬高身价,生产企业惯用的伎俩之一就是更换药品名,然后以新药的名义重新上市。如人人皆知的阿斯匹林,每片仅0.03元,对感冒头痛等疗效好,但在不少医院开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高价药“巴米尔”,每片0.63元,其成分也就是单一的阿斯匹林,而价格一下增了20倍。又如常用治胃病药西咪替丁,每瓶100片仅4元。但药厂改变一下包装,成分无任何变化,换上一个新的商品名,每盒20片售价达到42元,价格一下子增了几十倍。
另外,研发新药也成了厂商的一大伎俩。按照国际惯例,开发一种新药所需的时间大约是8至10年,从研发到正式投产的成本在10亿美元左右。然而,国内制药企业的研发速度却相当惊人,新药和特效药频繁上市,他们只是对市场上流通的药品重新命名、重新包装、重新添加辅料、重新申请药品批号。在药效没有得到提高的同时,药价却突飞猛进,药品生产企业在进行新药品成本核算时,把所谓的研制开发费用、生产设备更新费用、临床验证费用和广告宣传费用统统计算在“新产品”的价格中。
而物价部门由于人力和药品相关专业知识方面的缺陷,不可能对每一种新药的成分、成本等进行逐一核查。此外,药品生产企业还组织了专门人员负责与物价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联络、疏通,新药定价的手段多种多样,受些关照也是人之常情。
C.定价不合理是关键
一位做医药代表多年的业内人士透露,在目前传统的药品流通渠道中,药厂的实际生产成本,一般只占最终药价的30%甚至更低,医院、零售商的利润占30%,其余40%都是流通成本。流通成本主要是回扣,其比例占药价30%以上。而这种种利润,最后的买单者自然是患者。
之所以药品在流通环节中有那么多的利润可以让各个环节分享,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目前我国药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3种形式。其中政府定价的药品很少,而很大一部分药品都是企业自己报价,物价部门在批价的时候不会多加干涉,这就使得药品在定价时就处于虚高状态。
或许预示医药分家?
广州讯“如果卫生部这一政策真的付诸实施,将可能是‘医药分家’的开始。”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南方医药研究所副所长陶剑虹分析,如果药品不能加价,医院经营药品将无利可图,那么它就不会添置那么多药房设备、养着那么多药剂人员。这最终的结果是,医院放弃卖药,而患者则转向专门的药房——从而自然向业界呼唤已久的“医药分家”过渡:医院只管诊断、医疗,药店只管卖药。
禁涨治药价百姓盼实效
医院:病人负担会减轻
对于卫生部将禁止医院药品加价这一说法,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助理李洪福表示,取消加价后,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是减轻了病人的负担,病人会得到很大的好处。李洪福称,除了表面上取消的15%的加价,一旦这一加价禁止后,医院在选购药品时会有意识地选择同类药品中质价比更优的,而不会像以前那样,为了考虑自身状况获得更大利润而选择价格较高的药品,因此说,病人实际减轻的负担还远不止15%。不过,李洪福指出,卫生部取消这一加价的同时,肯定要同步出台相应的补偿措施,最直接的就是提高医生的劳务价值,而这将导致的是医院的两极分化,大医院将靠着医生的技术生存,而技术拼不过大医院的小医院只能朝社区卫生发展。但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因为医院药品的进价在行内有“明扣”的惯例,所以,该人士认为,要解决药价虚高的根本问题,还是要从源头抓起,给药品一个合理的定价。
卫生主管部门:收效难说
但是,采访中也有人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卫生主管部门一位人士表示,卫生部能出台政策控制药价,其作用肯定是积极的,但是,最终能起到多少作用却很难说。近年来,卫生部为了打压药价虚高,可谓出台了不少政策,但是能起到作用的却不多。就如药品招标,虽然搞得轰轰烈烈,但是,老百姓没有体会到药品降价的同时,还让药品生产企业怨气冲天,去年有十几家企业联名上书要求取消药品招标。该人士称,禁止药品加价后,医院在感受到压力的同时,会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由此带来的损失,而现在,医院除了大处方给患者造成“看病贵”外,“大检查”的“功力”更胜一筹,现在医生动不动就开出单子让病人做检查,如做一个核磁共振要上千元,这个支出相对于药价来说更大。还有心脏起搏器、支架、人工膝关节等新型耗材的诞生,也给医院提供了生财之道,而这些耗材至少要上万元。
医药代表:药厂自有办法
在药品从厂家到医院的环节中,有一批很重要的人物,即医药代表,他们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打通药品流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于卫生部将出台的新规,医药代表刘先生显得有点担忧,他坦言,这只会加重药厂的负担,从而间接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刘先生说,药品要想进医院,要经过重重关卡,首先要取得院长的同意和药房主任的支持,还要经过药事委员会的通过。在许多地方,这些支持都是要用钱来做后盾的。不用钱打通这些关节,药品疗效再好、价格再低都难以进门。完成一个医院的公关,费用不一,一般三甲医院为3万元至5万元,一般的医院为1万元至2万元,县级医院也要几千元,而这些费用并不在15%的加价内。刘先生认为,一旦卫生部禁止医院加价15%,那么,医院为了自身利益考虑,会要求供货方把实际的药价降得更低,如果生产企业到了无利可赚的地步,势必会重新申请新药,把药价抬高。
病人:降总比不降的好
昨天,记者就此在省人民医院采访了多位正在排队取药的患者。一位看胃病的孔先生告诉记者,他和老伴都退休了,单位给他们办了医疗保险,但是每个月只有50多元,虽然说他们老两口身体都不错,也没有什么慢性病,但是平时有个小毛小病还是不敢上医院,这次实在是撑不住了才到了医院,就光做个检查,一两百元就没了,药费还没交呢。患有高血压的陈老太太对卫生部将禁止医院药品加价这一做法并不是很乐观,她说,以前政府也说要通过药品招标降低药价,一开始她还很高兴的,但事实证明,药价不降反升。陈老太太举例道,以前她吃的一种降压药,一瓶100片只要5.8元,但是药品招标后,这种药品就再也见不着了,不过医院多了种一盒36片的药,价格变成了12元,她买回家才发现,这种新药其实和原来的药成分没有两样。不过,最后陈老太太还是表示,政府真能采取措施降低药价也是好事,总比不降的好。(作者:华琳月)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药品价格”,共找到
126,359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