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门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地区。19世纪中叶,有部分门巴族因不堪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压迫与剥削,东迁至墨脱。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门巴族人口数为8923。使用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多通晓藏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
823年设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前的甥舅和盟碑记载:“孟族”等族向吐蕃王朝“争相朝贡,俯首听命”。这个孟族,即包括门巴族。元至正六年(1346)的藏文史籍《红史》载,早在松赞干布时代“南自珞与门……等均置于吐蕃统治之下”。此后吐蕃和门巴等族人民的交往不断发展。吐蕃王朝的疆界南方包括门隅地区,门巴族是王朝的属民。当时门巴族地区由吐蕃王朝派藏族官员统治,由没卢氏、努氏及年氏等所谓“古、久等部”在此为官。
13世纪,门隅作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的版图。14世纪中叶到15世纪初叶,藏族帕竹地方势力统治西藏以后,门隅地区成为竹巴噶举派的世袭领地。17世纪中叶,达赖五世统一了西藏,派他的弟子梅惹喇嘛洛卓嘉措和错那宗官员朗喀主札前往门隅,建立绛喀溪宗康(宗本衙门),扩建达旺寺,开始了政教合一的统治。其后,西藏地方政府把门隅地区划分32个“错”(个别的称为“定”,相当于区)。并在这里实行“僧差”制度,征收赋税,支派“乌拉”。19世纪,清朝驻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府为加强对门隅的统治,在门隅的首府达旺,建立了叫做“达旺细哲”的全区性行政委员会(由达旺“喇章”的代表一人、“聂仓”两人和“扎仓”的代表组成)和叫做“达旺住哲”的高一级非常设行政会议(由“达旺细哲”的组成人员加上错那宗两个宗本组成),负责处理重大的行政、宗教、边境事务。西藏地方政府每年派专人到门隅征收征购大米,专管该区盐米等经济贸易。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英帝国主义不断侵犯中国西南边疆。1914年,英帝国主义在“西姆拉会议”期间,背着中国中央政府的代表,在会外,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用秘密换文的方式,炮制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企图将门隅、洛渝和下察隅等共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英属印度。对此,历届中国中央政府从未予以承认。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门巴”,共找到
20,912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