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父母在外务工,金堂县“留守儿童”超过2.5万 “六一”来了,让我们关注这群特殊的孩子
编者按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祝所有的孩子们节日快乐!
在这个属于孩子的欢乐日子,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城市以外、欢乐背后更多的人和事:我们关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护,因为这一特殊人群虽然常常脱离于我们的视线之外,却同样也有他们的未来;我们聚焦父母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因为在自己的节日里,这群孩子需要更多的爱与关怀;我们监督收受“六一礼金”的个别学校,因为孩子的节日不可蒙上阴影;我们希望借老照片找回遗失的童年和小伙伴,因为每一个“大人”都曾是个“孩子”,拥有美好的童年和回忆……
在这个属于未来和梦想的日子,我们不仅要祝愿孩子们拥有最美好的梦想、最欢乐的童年,更要祝愿所有曾是“孩子”的“大人”们永远拥有一颗不老的童心。
13岁的唐磊是竹篙小学六年级学生,是个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他和16岁的姐姐、77岁的奶奶住在一起,爷爷已经过世了,爸爸也有3年多没回过家,甚至现在在哪儿也不知道。妈妈在广东沙田一个机械厂做厨师。
“在竹篙小学,像唐磊这样父母常年在外自己在家读书的孩子还有1500多个;在竹篙这个‘中国务工第一镇’则有5000多———整个镇5万人口中,有1.1万人常年在外务工;而金堂全县‘留守儿童’超过2.5万,如果在全国来说不下2000万,数目相当庞大。”竹篙镇妇联主席刘会平熟稔地给记者列举出一串串数据,刘会平从2003年开始做留守儿童专项调查研究,现在主要致力于建立竹篙镇的流动儿童档案。
“这是最基础的工作,保证在任何需要的时候能够找到孩子的父母亲人。”档案内容包括孩子的姓名、性别、年龄、父母姓名、工作地址、联系方式,还有现在孩子监护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刘会平到目前已建立了3000多份流动儿童档案,“很难,主要是他们父母的流动性很大,档案得经常更新。”
令人欣慰的是,各界也对“留守儿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关爱行动。昨日下午,包括四川省社科院、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外语学院成都校区、金堂县妇联等单位的十多名志愿者来到竹篙小学开展了一次“我们是朋友”的主题班会活动,大哥哥大姐姐与小弟弟小妹妹们倾心交谈,并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
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郭虹说:“留守儿童要享受《联合国儿童公约》中规定的‘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权利,这就需要城市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善意。除了平常的慰问、关爱、‘手牵手’等活动外,最重要的就是降低城市读书的门槛,尽最大努力将农民工孩子纳入城市教育体系之中,并对公立私立农民工子弟学校给予足够的宽容和耐心。”本报记者
李微敖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民工子弟”,共找到 47,735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