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工程是1992年4月3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的一项国运所系的水利枢纽工程,是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水利建设史上最大的工程。三峡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是一项造福今人、泽被子孙的千秋功业,对建设长江经济带、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步伐、提高综合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三峡工程采取“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到2009年全面建成,建设期共17年。至2003年6月,实现了水库蓄水至135米、第一批机组发电、永久性船闸通航的二期工程目标。
一、三峡移民与重庆直辖
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于移民。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重庆正式成为继北京、上海、天津之后的中国第四个直辖市。这一决策有利于充分发挥重庆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促进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发展;有利于组织实施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保证三峡工程顺利进行,加快库区经济发展;有利于振兴重庆老工业基地,增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探索大城市带动广大农村发展的路子。“议案”还指出,设立重庆直辖市“有利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和库区移民的统一规划安排和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三峡移民,就没有重庆直辖。对此,重庆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以移民作为立市之本的认识基础和工作定位。1997年,重庆市召开第一次党代会,确定重庆库区移民工作的总体目标任务是:通过加快库区开放开发,多渠道扩大移民安置容量,使移民进度与三峡工程建设进度相衔接,做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全面完成城镇、工矿企业迁建和专业设施复建任务,促进库区新的产业群的形成,努力把库区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富裕文明的新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树立全局观念,要把搞好移民工作放在未来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格局中进行统筹规划,放在开发三峡、振兴重庆的总体战略中去组织实施,坚持以移民为先,以移民为重,举全市之力、形成打总体战的移民工作格局,努力实现大重庆、大移民、大发展的宏伟目标。
二、重庆库区移民安置规划及进展
三峡工程淹没涉及重庆、湖北两省市,其中重庆库区淹没指标和移民搬迁任务量均占全库区85%左右。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1992年淹没实物指标调查,三峡工程水库淹没涉及重庆市16个区县(市),淹没陆域面积471平方公里,涉及237个乡(镇),1424个村,5483个组。受淹城市2座、县城8座、集镇101个,耕园地33.26万亩(其中耕地22.98万亩)。淹没等级公路617公里、码头496处、输电线1322公里、邮电通信线2882公里、广播线3865杆公里、小水电站92座等一大批专业设施。
重庆库区规划移民任务是:到2009年三峡工程建成时,最终动迁城乡居民103.79万人,其中,农村移民35.34万人;复建各类房屋3133.73万平方米,完成工矿企业迁建和结构调整1397户,以及港口、码头等一大批专业设施复建。重庆库区静态补偿移民投资315.55亿元(1993年5月价格)。
自1993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正式实施以来至2004年底止,重庆库区累计完成移民投资341亿元,搬迁安置移民81.5万人,复建淹没房屋2581万平方米,调整搬迁淹没工矿企业1236户。同时,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治理、文物保护工作顺利推进,满足了三峡工程1997年大江截流需要和2003年蓄水发电通航的阶段性目标的顺利实现。根据三峡工程进度,按照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的要求,重庆库区的三期移民任务将提前一年完成并于2006年10月实现156米水位蓄水。
三、库区生态环境与地质灾害治理情况
三峡库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历年来多种灾害频发,环保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尤其是到2009年三峡工程竣工及水库完全成库后,水库主航道将长达668公里。为此,对库区来讲,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治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而繁重的战略任务。近年来重庆市高度重视库区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治理,不断采取综合措施,加大保护和治理力度,取得了初步成效。
重庆库区首批规划建设的19座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行17座,首批规划建设的13座垃圾处理场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沿江12个重点小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已全面开工。全面开展了三峡水库漂浮物清捞工作,共清捞处理漂浮物4万吨。
加强了蓄水后长江重庆段水质的监测,进一步规范了库区沿江两岸临江面建设小集镇、居民点和其他建设项目的管理,加大了库区退耕还林工作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组织制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规划》,重庆库区周边造林面积将达132.3万亩。
重庆库区纳入地质灾害二期治理的滑坡体、崩滑岸和高切坡治理项目基本完成,三期治理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已全面启动。三峡库区已建成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预警网络,监测点密布库区两岸,共确定108个专业检测点,1689个群测群防点,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警报,将按规定程序及时作出应急处理。
四、重庆库区文物保护进展情况
按规划,重庆库区共有文物752处,其中地面文物246处,地下文物506处。其中二期水位线下322处,包括地面106处,地下216处。中国文物研究所有关专家称,中国政府为抢救三峡库区的文物,投入了空前的人力、物力,超过以往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型水利工程。除西藏、新疆、台湾三省区外,全国各省市区的考古队伍均在三峡库区参加地下文物发掘,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有考古资格的文物单位云集三峡,每年的挖掘量超过20万平方米,一年的工作量相当于全国平常的10年。1997年至2003年,重庆库区二期水位文物保护共投入资金2.48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已出土珍贵文物4000余件,一般文物3万余件。
重庆库区二期水位(135米)文物考古于2003年5月前全部顺利完成并通过验收。二期水位地下文物发掘项目共310余处,发掘总面积达57万平方米。重庆库区二期水位文物保护中,106项地面文物保护都已全面完成,其中搬迁保护43项、原地保护15项、留取资料48项。三大地面文物中,云阳张飞庙搬迁工程已完成,并已于2003年7月份开馆;涪陵白鹤梁水下保护工程已接近尾声,预计在2006年上半年竣工;忠县石宝塞保护工程已通过审查。中国三峡博物馆将与本月对外开放,届时,抢救三峡文物以及发掘成果将完整地展现给世人。随着近年来对三峡库区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整个三峡地区考古文化编年正在逐步廓清,这一区域长期以来的大量历史研究空白将得到填补。
五、重庆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及产业发展
重庆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已开始启动,后期扶持项目的规划、实施和管理工作正在抓紧进行。目前,集中精力抓了重点发展柑橘、草食牲畜、水产养殖和旅游等四大产业的规划制定和启动实施;积极推进实施库区退耕还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治理等“青山绿水工程”;坚持不懈扩大库区对外开放和实施对口支援经济协作项目。重庆市政府制定了《重庆市三峡库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纲要》,把移民及库区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对三峡库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生态经济区”,2004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把库区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富裕文明的新区带来了新的机遇,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三峡库区”,共找到
314,004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