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正如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记忆不健全的人将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一样,一个文化遗产不健全的城市也很难找到发展的动力。2005年,我们生活的北京正在竭力捍卫自己的健全记忆。据报道,今年北京市政府投入400万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将于今年7月启动,届时北京十八个区县的普查员将深入胡同、民居,寻访北京特有的民间艺术门类和传承人。
北京是一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很丰富的城市。前者或高大雄伟、或曲径通幽,至今仍然矗立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广场山岭中,述说历史在它们身上留下的瑰丽传奇;而后者却随着老一辈艺人的离去,悄悄从北京城的变迁里逐渐消散了它的影子。这是今天我们阅读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时的遗憾。
其实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意义,不但在于北京保存完整的古老建筑,更在于这些宏大建筑脚下人们携带和传递的细微片断。对北京人来说,拉洋片、莲花落、毛猴、面塑等民间老玩艺儿就是这些片断的代表。如果说长城和故宫是古城的固定记忆,这些口耳相传或者师徒相承的手艺和把式,则是北京千百年来流动的记忆,甚至在我们父辈的心目中,还是他们难以忘怀的玩伴和嬉戏主题。
因此,当我们重新阅读一个城市的历史,并且试图保全它的传统面貌的时候,我们不仅应当捍卫那些斑驳的古城墙旧殿堂,还应当拯救那些皇城根儿下的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和节庆等等。它们不但记录了历史上人们的生活方式,还记录了生活方式背后的文化理念和传统价值。有的时候,非物质遗产比物质遗产更珍贵。因为物质遗产需摧残方毁灭,而非物质遗产不传承则消亡。
拯救北京的流动记忆,就是拯救在现代化进程中被逐渐忘却的平民的历史和生活方式。在目前市场调节资源分配的情况下,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北京在普查工作进行的同时,将编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珍贵的、濒危的并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项目。文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保护过程则不能搞短期集中制,需要执行层面的细致和耐性。
同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千年古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也必须将这些民俗和风情,作为城市支柱产业加以扶持,给这些文化项目提供一定的舞台,创造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渠道。因为在保护过程中适当融入经济因素,能够给这些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项目找到落脚地。
有了一定的经济动力,也就可以避免出现目前绢人弟子改行做保险的无奈状态。更进一步说,传统和现代化并非天然死敌,而历史也在不断革新中。即便如拉洋片、莲花落和天桥把式,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新的变化。而对于下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是革新的最好手段之一。目前在北京各级学校的课内外教育中,很难看到传统民间文化的身影。下一代教育和兴趣的缺失,将可能断送传统民间文化的未来。
历史是完整的,因此文化也应该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完整的文化传统,那么后人所记录的历史将是残缺的。如果我们可以从红墙中读出历史的宏大和威严,却无法再寻回天桥下的京腔和把式,自然也无法寻回先民在传统道德中记述的那些真诚、善良和执着的信仰。因此北京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对传统良性社会关系的再造。否则,我们的子孙将失去对先民的形象记忆,这于他们,有憾;于我们,有愧。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文化遗产”,共找到
2,105,999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