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央电视台于2003年开始拍摄大型纪录片《抗战》;在拍摄此片的同时,摄制组决定选定一座城市修建抗战墙,将他们拍摄期间采集到的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的“功臣”手印镶嵌在抗战墙上。于是,《抗战》摄制组兵分6组到全国25个省市及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采集600位抗战幸存者手印。由于我省齐齐哈尔市是打响抗战第一枪的英雄城市,故抗战墙选址于此。
6月7日,央视《抗战》摄制组制片主任王涛再次来哈,他带来了600位国内抗战健在者的手印模并向建设单位进行移交。据悉,这600印模将于今年8月15日在齐齐哈尔落成的抗战墙上展现。
《抗战》引出抗战墙
2005年,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了隆重纪念那段历史,中央电视台以反思战争、还原历史真相为主旨制作的30集大型纪录片《抗战》2003年2月开机。
同年12月12日,中央电视台向国内外公开征集抗战幸存者手印启事称:该片将通过目前仍在世的抗战亲历者的叙述,再现抗日战争各个时期的真实历史,讲述战争亲历者血与火的经历,反思战争的罪恶。给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个接近历史、认识历史和反省战争、珍爱和平的通道。
目前,大型纪录片《抗战》已全面投入拍摄。结合该片,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纪念活动——抗战墙手印征集工作。
抗战墙整体外观设计为一段巍峨宏伟的长城,高6米,长100米。长城正面图案由青铜铸成的城砖构成,每一块城砖长60厘米,宽40厘米,上面是从国内外征集来的600名参与抗战的幸存者的手印和造型各异的手臂及本人签名。在这些手印和手臂的周围,100多位中国抗战名将的青铜头像铸在抗战墙上。城墙的前面是抗战广场,分布着三十余组青铜铸成的浮雕,这些浮雕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历程,展示出从侵华日军发动“9·18”事变至“8·15”日本投降期间,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浴血奋战、与日寇英勇抗争的故事。
抗战墙主体部分将建造两套,一套拟捐赠给中国历史博物馆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另一套及抗战广场拟建在有着抗战历史意义的齐齐哈尔市,安放及落成仪式拟定于2005年8月15日。
手印采集是一抢救性工程
据中央电视台《抗战》摄制组制片主任王涛介绍,筹拍之初,工作人员计划采访600多位曾经参加过抗战的幸存者。其间,《抗战》工作人员在拍摄一些抗战老人的影像资料时忽生一念:建立抗战墙,将抗战精神永留后人。随着对抗战老战士的采访,抗战墙的手印采集工作也就此起步。
王涛说,手印征集活动在央视及新浪网上发布了启事后,在全国及海外的抗战幸存者及其家人踊跃报名。《抗战》剧组组织了6个小组,奔赴全国各地开展采集工作。根据党史专家的建议,并依据史实,剧组做出了选择中国共产党军队、国民党军队、人民群众以不同方式自发支持抗战的代表以及海外人士等人群的手印,铸在抗战墙上。
“修建抗战墙,留下600位抗战人士的手印,是一个抢救性工程。”王涛说,“他们势必将离我们而去,而我们有责任把他们的活体手印留给后人,留给历史。”
据介绍,手印的采集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将石膏粉放入托盘,必须用冷水充分搅拌稀释,再加入45摄氏度左右的温水固化,而至完全固化需要2个小时,这期间手在石膏中是不能动的。手模制成后,再用青铜浇铸成长60厘米、宽40厘米的砖,与实际长城砖大小相同。
抗战墙投资三千万元
据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外宣处戴云峰副处长介绍,齐齐哈尔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发源地,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齐齐哈尔打响了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奠定了“江桥抗战”的重要历史地位。
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对修建抗战墙非常重视,成立了专门的机构领导、协调、组织以抗战墙为主体的和平广场建设工作。工程自4月11日奠基以来进展顺利,按照工程设计,工程指挥部与北京居庸关长城管委会取得联系,该管委会无偿支援60块长城砖镶嵌于抗战墙主体部分。目前,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组织为修建抗战墙开展募捐活动,预计工程投资三千万元左右,今年8月15日将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竣工剪彩和大型纪念活动。本报记者崔立东
六百对手印背后的故事
目前,手印征集工作已经结束,截止6月7日,600位抗战幸存者的手印模已从全国各地运抵哈尔滨。这600对手印背后有600多个故事,有些事至今鲜为人知。
陈雷与李敏永恒的牵手
据央视《抗战》摄制组制片主任王涛介绍,手印的采集,是从黑龙江省开始的。第一个接受采集的是黑龙江省原省长陈雷及其夫人——原省政协副主席李敏。
2003年12月的一天,在陈雷家中,老两口配合工作人员顺利地将手印印在石膏中。当时陈雷身体状况尚好,二老对央视这一举动表示感谢,觉得此举为后人留下的意义非同寻常。
2004年3月,工作组在采集过程中发现,光是手印,一对巴掌,表现形式单调。
本着“采集和艺术形式要多样化”的原则,陈雷及夫人李敏,第二次被选中,采集握手的手印在表现形式上更有意义更富人情化,因为二老不仅是革命的战士又是生活的伴侣。于是,工作人员再次来到哈尔滨,但此时陈雷身体状况非常差,身体极度虚弱。
呆了好几天,工作人员终于接到电话:可以采集。
躺在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的病房中,陈雷忍着疼痛,配合工作人员,顺利地将与夫人握手的手印留了下来。李敏讲,这一天,是久躺病榻的陈雷身体及心理处于最佳状态的一天。
王夫:这双手打过地道战
电影《地道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喻户晓,曾影响了几代人。王夫就是地道战的“发明者”。
2004年农历正月初七,原石家庄市市委组织部部长王夫的家人给剧组打来电话:老人病情加重,能否挺到采集手印的那一刻是个未知数。“我们马上到!”剧组人员闻讯后马上奔赴石家庄。
抢救室内,91岁高龄的王夫当时已失去知觉。经过抢救,在医院及其家人的配合下,工作人员艰难地将老人的手印采集下来。此时,老人微微地睁开双眼,一丝笑容一闪即过。几日后,老人离世。令人遗憾的是,老人生前病重,没能留下向世人讲述地道战历史的影像资料。
据了解,王夫当年在河北李县指挥抗日对敌斗争。面对“平原作战,无险可守”的情况,王夫组织人民群众挖地道,打日本鬼子,取得了一些成绩。没想到,“躲避主义”、“逃跑主义”的帽子却扣在王夫的头上。王夫不服,最后找到了时任军区首长的程子华。程子华派人到李县各地一调查,发现地道战好,敌人伤亡多,我们伤亡少。之后程子华拍板:全区推广。由李县开始,推广到邻近地区,最后形成了全国闻名的冉庄地道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痛的打击。
白克礼:省下一口吃的给抗联
全国的抗日战争数东北抗日联军打得最艰苦,东北抗战的胜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在哈尔滨,有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名叫白克礼。征集启事发出后,老人的子女致电《抗战》剧组,由此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被掀开。
当年,眼见抗联士兵打鬼子,而战士们的生活条件却十分艰苦,白克礼兄弟俩就节衣缩食,偷偷地把交剩下的粮食运往山上,战士们再自己去取。他们从没和东北抗联战士见过面。
时间一长,他们的举动被伪军发现。哥俩被抓后,灌辣椒水、坐老虎凳,备受折磨。但哥俩没有屈服。抗战胜利后,二人将这段历史埋在心里,在家务农。
去年,工作人员满身尘土出现在老人面前,老人老泪纵横:“当年太不容易了,我们总寻思着能省下一口吃的,给山上的抗联战士送去,他们太艰苦了。”这就是当时普通抗战民众的一个缩影。
采集后不久,老人离开了人世。
田仲樵:一枪打死叛徒丈夫
抗联老战士田仲樵有着传奇般的经历。当年,她的丈夫叛变后和另外一个叛徒前来劝她投降,她将计就计,一把夺过丈夫的枪,当场把他们击毙。
做手印时,老人已经98岁,当时正在黑龙江省医院重病监护室治疗。当她的养子告诉她这件事后,她说:“趁我还明白把这事做了吧。”采集手印是在她身插5根管子、医生随时准备抢救的情况下进行的。“只见她突然睁开眼睛,竟一下子坐起来,张开那弯曲干瘦的手一下子插进石膏中,2个小时一动没动。”采集人员无不为之动容。
原苏联老红军:中国人没忘他们
抗战胜利,既是国共两党联合抗战的结果,也少不了不同肤色国际友人的支持。
2004年8月,工作人员来到俄罗斯伊曼市。寻找当年参加东北抗联的老战士。
一下火车,工作人员就受到了伊曼市市长的热情接待,“非常感谢中国人仍记得当年那段历史,没忘这些老兵。”市长找到了9位当年强渡乌苏里江,参加解放东北的老兵。
身穿当年的军装,胸前挂满勋章的老兵,如同当年一样威武。记者崔立东图片由《抗战》摄制组提供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抗战”,共找到
2,725,163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