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在教育部门工作的朋友,在分析去年的北航招生丑闻时,介绍了“高等教育”是如何被“产业化”的。他说,除了正常的录取“收费”之外,各高校还都有一定比例的机动招生名额,大约在10%左右。如果一所大学招3000学生,则大概会有300个左右的机动名额,按北航开出的每个学生10万元的价格计算,就会有3000万元的额外收入。这正如重点高中招生,本来可以招300人,但故意把分数线抬高,让满足分数线的学生只有200,剩下100人就是高价生,大学也是这样大发横财的。他透露,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院校,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这样搂钱。
正是因为钱来得如此容易,所以中国的大学表现出了世界教育史上闻所未闻的贪婪,变成了一个个“谁出价高,谁就可以买到教育机会”的大卖场。而由于见证、参与并且享受了对学生及其家庭的无情剥夺,大学人便从原来的道德高地上滚落下来,一头扎进了人欲横流的污水坑。
请从欧阳教授的角度想想看:既然学校本身都可以制度化地通过拍卖教育机会牟取暴利,我作为一个教授,利用招收研究生的机会获得一次性满足,这究竟有什么好惊奇的?
转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产业化”,共找到
1,283,003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