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27日电 题:高温引发缺水缺电 六大政策建设节约型社会
经济参考报记者 方烨 李圆
6月的第4周,北京市像华北的众多城市一样,迎来了今夏的第一波高温天气。6月21日夏至前后的三天,气温一直在38摄氏度左右。如此的高温,使得北京市的用水、用电量猛增。6月22日下午4点08分,北京市最大电力负荷达到959.9万千瓦,已经超过了去年的最大负荷,当日的北京供水量也急升至240.9万立方米,排在该市历史最高日供水量的第二位。
不仅是在北京,高温带来的缺水缺电现象近期困扰了全国的许多地方。在西安,持续高温造成该地区缺电12万千瓦,被迫今年首次限电;在山西,缺电负荷达到250万千瓦,预警等级呈红色;安徽用电也创历史新高。
近几年来,一到夏季高温期,我国就会有大片地区缺电缺水。在炎炎烈日的烘烤下,没法随意地享用电扇、空调,不能畅快地饮冰水和洗澡,实在很难让人忍受。这时,节能这个话题自然而然就从人们的嘴中溜了出来。
缺水缺电不容忽视
高温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缺电和缺水。电荒已经成为了时下中国人生活中最流行的词汇。据国家电监会的监测,2004年电荒席卷了国内21个省、市,在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缺口达2000万至3000万千瓦。
步入2005年,刚刚过去的第一个季度让中国人不寒而栗。据统计,一季度全国共有24个省、市拉闸限电。而这一缺电缺口提前增大的严峻态势,使得业内专家把今年普遍视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电力最紧缺的一年。
国电网按照各主要电网电力电量平衡结果,预计2005年全国电力供应缺口仍然很大。在全年迎峰度夏期间,华东电网最大电力缺口将达到1100万至1400万千瓦;华北电网最大电力缺口竟高达300万千瓦;华中电网和西北电网仍然存在很大缺口。而在今年枯水期,南方五省区电网最大电力缺口大致为700万至800万千瓦。
对国内电力严峻态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作了一个基本描述:2005年的缺电程度低于2004年,即今年最大电力缺口估计在2500万千瓦左右,低于2004年夏季超过3000万千瓦的电力缺口。但从广东、上海、青海、重庆、湖北等省份电力部门的预测看,2005年的电力紧张程度可能超过2004年。
而水资源匮乏的状态也让人不容忽视。从1999年至今,北京平均年降雨量只有多年平均水平的70%,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北京市水利局局长焦志忠对北京缺水状态的判断是:“北京属于资源性重度缺水的特大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国的1/8,世界的1/30。”
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令人触目惊心。我国共有660座城市,其中2/3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由于缺水,每年工业总产值的损失大约在2000亿人民币。
中国的主要粮食产区在北方,农业需水量较大,在水资源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粮食安全,还要拿出有限的水资源很大一部分供给农业灌溉。尽管如此,农业还是难逃缺水的命运。最近几年农业每年缺水都在250亿到300亿吨之间,使33亿亩的土地收成受影响。影响粮食产量大约在250亿到300亿公斤的产量,按每公斤0.6元计算,每年也有1500亿元的损失。
资源利用问题重重
尽管近年来我国利用资源的状况经过相关部门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问题依然突出。在6月24日到26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5——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介绍说,目前我国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
“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冯飞举例说,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我国八个主要耗能工业单位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了40%以上,而这八个主要工业部门占工业GDP能效的73%;我国的粮食作物平均水分生产率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至25个百分点;另外,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大概是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了20个百分点;我国建筑节能、建筑高能耗问题十分突出,单位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相近发达国家2至3倍。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初期发展中,“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不解决,将来再改变所付出的代价和难度是非常大的。”他说。
冯飞认为,我国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加大。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资源总量虽然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是世界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中国的淡水资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人均的淡水资源量将会越来越少,估计到2030年中国将列入严重缺水国家。冯飞认为,近几年造成资源需求快速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的问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因此,要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改变这样偏离资源节约方式轨道的发展方式,要在经济结构上做大文章。
“环境污染严重,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存在的第三个问题。”冯飞说,环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并对公众健康产生明显的损害。据他估计,大气污染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至7%。我国目前已经存在着环境“透支”。“以二氧化硫为例,如果中国的城市空气质量都能够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二氧化硫空气质量应该在1200万吨左右,而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预计2020年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达到3100万吨至3900万吨。”
六大措施建节约型社会
同样是在这个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披露,为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我国将着力实现六大政策措施。
首先,坚持节约有限的方针。马凯说,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摈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长期坚持和实施节约优先的方针,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领域都要把节约资源放在突出位置,努力降低消耗,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节约优先要体现在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投资管理以及价格、财政、税收和金融改革中。
其次,健全法规标准,强化监督管理。也就是要加强法规建设,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解决无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问题,制定完善标准,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新建项目,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加快制定产品的强制性效能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效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筑节能标准等。
再次,完善激励机制,建立长效机制。据马凯介绍,这包括加快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财税政策体系,加快制定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建筑以及低油耗,低排量车辆的财政税收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
第四,加快技术创新,突破技术瓶颈。今后,国家将高度重视信息、先进工艺和制造技术在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应用,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重点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加快资源节约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加大对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
第五,推广新机制,发挥市场引导作用。这包括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促进企业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实施电力需求管理,优化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推行节能资源协议,推动企业或行业采取资源方式实现节能目标。实施政府节能采购,逐步扩大节能节水产品的采购范围,降低政府机构、能源消费开支。
最后,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高温”,共找到
3,387,922
个相关网页.